奈曼旗人民政府 关于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承接产业 转移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20-07-02浏览次数:136


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六号农场管委会,大沁他拉街道办事处,八仙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旗政府有关办局:

为进一步推动我旗重点产业布局,有序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结合我旗环境承载能力、资源能源禀赋以及现有产业基础,制定此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立足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这个基础,深入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通辽市“三大产业集群”战略部署,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坚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扩大经济总量、在改革创新中激发社会活力、在优化空间结构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我旗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努力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改革创新成为推动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

坚持特色多元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务物流、健康养老、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经济。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严格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消耗评估,建立节能减排准入制度,大力倡导清洁生产,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型企业。

坚持集约均衡发展。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遵循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产业布局、行业标准,约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行为,引导各类生产要素按照主体功能优化配置,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发展纲要等战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等市场的对接协作,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二、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建设型畜牧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种养结构、产品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进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十三五”期间,全旗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2万元左右。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粮食增产、南部山区水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保护力度。全面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喷灌、微灌、滴管等节水高产高效农田220万亩。推广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40亿斤左右。发展西瓜、药材、甘薯等亩纯收入超2000元绿色高效特色作物种植120万亩,建设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万亩,辐射面积100万亩。提高山区和沙区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深入挖掘庭院经济、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和沙草产业潜力,扩大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发展以123苹果、K9、塞外红苹果、葡萄、大扁杏等为主的果树经济林产业,新增经济林14万亩,总面积发展到40万亩,产值突破3.5亿元。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粮食单产和科技贡献率。培育运行规范、具备控制1万亩地能力的农机合作社15个,实现机械定苗常态化、平原区玉米机收普遍化、秸秆加工和牧草机械使用经常化、机械深松整地常规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实施4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拉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80万亩。

2.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

以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突出牛、羊、猪产业,抓好养殖示范镇、专业村、育肥牛场、养殖重点户、规模化家庭生态牧场建设,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打造肉牛、肉羊、生猪和家禽绿色生产基地。以国道111”线两侧的大镇、白音他拉、八仙筒、东明、治安、明仁6个苏木乡镇和大库线两侧黄花塔拉、新镇以及固日班花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在全旗15个苏木乡镇场发展肉羊产业;以平原区和山区为重点,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确保“十三五”期末牧业年度家畜存栏达到400万头只,其中牛60万头、羊252万只、猪82万口。实施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提高基础母畜种群数量和个体产量,研发推广先进适用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畜牧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养殖,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提高畜牧业比重,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畜产品基地。科学发展草原畜牧业,加快推动自然放牧向建设养畜、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设高标准饲草基地100万亩,其中多年生优质牧草20万亩、一年生牧草50万亩、饲用灌木30万亩,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80%

3.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做大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畜产品深加工研发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畜产品规范化种植养殖、规模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链条,提高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水平。推进多种形式的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支持土地、资金、农机具等生产经营要素向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集中,推动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十三五”期末全旗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0万亩。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继续完善农牧业科技创新、农业安全、农村市场、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和农业防灾减灾六大服务体系,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开展品种选育、农机与农艺、防灾减灾、循环农牧业技术等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加大本地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打造绿色农畜产品标准化认证15个。实施农业防灾减灾气象保障工程,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培育生产经营性、技能服务型、农村经营发展带头人三类型职业农民,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4.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完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促进劳动力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增强劳动力的竞争力。依靠培训转移、城镇扩容、生态移民等措施,坚持就地转移和对外输出双管齐下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网络与信息平台,加强与外地劳动力市场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性。建设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平台,引导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十三五”期末,劳动力输出达到12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到14亿元。

(二)推动工业优化升级

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做强主导产业,做特应急产业,做优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民族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新材料特色现代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产业新体系。“十三五”期末,全旗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增加6家。

1.做大支柱产业,支撑地区经济发展。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农畜产品加工、特色现代装备制造、沙产业等传统产业,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转型升级,切实增强传统产业活力和竞争力。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围绕市委“三大产业集群”战略部署,立足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聚,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高标准建设民族特色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白音他拉轻工食品产业园,积极推进肉牛、肉羊、野猪、谷子、水稻、甘薯等种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延续加工产业链条,培育壮大谷物食品精深加工、杂粮杂豆、特色产品、肉制品及酱菜制品等成长型企业打造芥菜咸菜、牛肉干、大米、小米、粉条等农副产品加工业自主品牌,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优质化、终端化、品牌化、基地化。到2020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建成蒙东地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特色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结合《中国制造2025》,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主动承接东北及环渤海等地区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主动搞配套、引项目、做基地,加快引进汽车模具及零部件、农业机械、电子元器件、电子基础材料、新兴电子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围绕大型、重型、精密装备需求,不断提高配件加工能力和基础配套水平。推进“互联网+”在工业、农牧业、商贸、生态等各领域发展,实施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应用。

沙产业。以仁创砂产业园项目为龙头,加大硅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覆膜砂、孚盛砂、生态透水砖、墙体内外挂板、生态透气防渗砂和砂艺术品等领域实现产业化,打造亚洲最大的硅沙产品研发生产、沙产业主题展示、沙地种植养殖、沙文化创意博览基地,开创“吃沙用沙、点沙成金”的高科技绿色发展新路径。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强水泥制品、硅砂材料、非金属建材综合开发利用,注重节能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稳定建材企业生产能力,巩固新型建材产业基础地位。

2.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催生地区经济发展。

着眼于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发挥旗内的资源优势、空间地理优势及区位优势,加强与知名院校及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联系,增强产学研合作力度,引进一批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科技项目。围绕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创新、特色产业链培育和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集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新材料产业。落实不锈钢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承接不锈钢产业转移,以内蒙古和谊镍铬复合材料项目为龙头,加快内蒙古(奈曼)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等先进结构材料,打造“冶炼热轧酸洗冷轧制品”全产业链新材料基地及绿色循环经济项目。项目包括年产72万吨镍铬锰新材料、150万吨不锈钢和特种钢、100万吨深加工产品等项目,规划建设特钢新材料产业区、循环经济产业区、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区、物流加工配送区、装备制造产业区、商务研发居住区等六个专业园区,努力形成120万吨不锈钢、30万吨特种钢和100万吨不锈钢深加工产品能力,建成不锈钢全产业链新材料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新能源产业。加强能源产业战略性研究,把握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新能源开发,统筹风电、光电新能源和沼气、秸秆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能源产业项目,推进风电、光电、火电三个“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建设。风电方面,以中节能、国电内蒙古电力等6个风电项目为重点,新增风电装机规模60万千瓦;光伏发电方面,实施奥格瑞、汇特、深能北方、振发新能源等11个光伏发电项目,新增光伏装机规模60万千瓦;火电方面,以和谊公司2×15万千瓦动力车间和2×35万千瓦园区自备电厂项目为重点,培育2家以上火电和热电企业加强原材料供应,发展生物沼气、固体成型燃料、燃料乙醇等,形成年产沼气400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为林木质电厂提供能源供应。力促油母页岩循环经济项目规模化生产,扩大辽河油田外围探采规模,培育石油产业,年原油开采能力达到30万吨,页岩油提炼20万吨。形成以风电、光电、火电、生物质能源、石油和油页岩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努力承接电子元器件、电子基础材料、新兴电子设备、智能终端、光伏材料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形成年组装100万部手机、生产800万件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步建设辐射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数码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互联网+”在工业、农牧业、商贸、生态等各领域发展,实施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建成1个互联网经济集中区,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1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创新能力和集聚区建设。建设北疆中蒙药产业基地,推进中草药GAP标准化建设,构建种植、原辅材料生产、研究开发、蒙中药制造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中蒙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推进中沁、荣盛、顺鑫等玉米生物科技项目建设,抓好玉米资源的加工转化和规模化发展,发展玉米种植、淀粉、氨基酸、制药、方便食品、糖浆、胚芽油、蛋白饲料等玉米深加工产品,提高玉米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应急产业。立足现有10家骨干企业,实施扶优扶强工程,培育一批实力雄厚、支撑和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应急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