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镇镇四一村王明霞家庭被评选为2022年通辽市“文明家庭”

发布日期:2022-05-19 浏览次数:158
幸福青龙山

2022年,通辽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文明办联合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经推荐、审定、公示等程序,我镇四一村王明霞家庭被评选为2022年通辽市“文明家庭”

百善孝为先,孝,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进行全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孝,是道德之本,正是人们恪守孝道,才使得家庭美满和睦,社会发展进步。《论语·学而》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说法,唐代诗人孟郊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王明霞就用自己对“孝“的深刻理解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孝道的深刻含义。
王明霞,女,36岁,一名平凡的农家妇女。小时候自己的父母孝敬双亲,与兄弟姊妹和睦相处给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她。时至今日,王明霞成为别人的儿媳,成为一名母亲,也像父母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孝敬自己的父母公婆,为孩子做好表率。
2007年她结婚了,那时她的丈夫还是一名军人,家里家外只能靠自己,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日子过好!哪怕千辛万苦,哪怕遭受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也决不灰心!她要用勤劳的双手,建设一个温暖、幸福、富裕、和谐的家,让公婆安享晚年,让这个家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婚后,针对家乡的实际,她开始探索发展养殖业,2007年到2010年租用邻村鸡舍养鸡,挣到第一桶金后,于2010年底回村发展养猪业。现养殖小区共有猪舍12栋、养殖户5户,带动周围养殖户150户,年出栏生猪近万口,经王明霞组织全部销往阜新双汇集团。在小区中王明霞自有猪舍3栋,年出栏生猪600口以上,收入15万元以上。
王明霞没结婚时,自己在娘家时可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做事粗枝大叶。结婚前,母亲叮嘱她:“身为人妻之后,可不能像在家这样娇惯自己。在婆婆家要勤快,家务活要多做,要孝敬公婆。”她把母亲的话牢记心间并身体力行。婆婆身体不是很好,知道公婆身体不好,每年都出钱让他们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公婆的医药费也全由自己负责。从结婚到现在,和公婆从没红过脸,他们把王明霞当成闺女看待,王明霞也把他们当亲生父母孝敬。婆婆逢人就说:“人人都夸我们家有个好儿媳,真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气。”
王明霞孝敬公婆十几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在公婆眼里是好媳妇,在丈夫心中是好妻子,在孩子眼中是好母亲,在街坊邻里更是有名的“孝星“。她用她的爱心和孝心演绎着人间真情,她的事迹在青龙山镇四一村广为传颂。凡认识她和听到过她的故事的人,无不感受到来自心灵的巨大震撼。王明霞受到了全镇父老乡亲的赞誉,为青龙山镇树起了孝老爱亲的好榜样。结婚几年,她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一家人身上。她从不让亲人为家庭琐事困扰,尽力做好家务事,保证一家人和睦相处。从结婚到现在,她和婆婆感情深厚,坚持每日端茶送水,融洽相处。婆婆的身体也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逐渐好转,现在已经能帮助王明霞干些家务,减轻了她不少负担。 丈夫的奶奶在结婚时候就已经瘫痪在床,她不但不嫌弃,还对老人给予了很多关爱,侍候老人的吃喝拉撒,从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受一点伤害,毫不嫌弃、厌烦,毫无怨言的侍候老人。
邻居的大小事情也都喜欢找她帮忙,都尽心尽力帮到底。只要谁有困难,有求于她,她都会给予帮助。王明霞同志,孝敬老人,睦邻友好,为家庭为社会默默奉献爱心和责任心,温暖了一片人,成为孝老爱亲的好榜样。她对自己的父母也十分孝敬,她只要有机会就会回家看望他们,带些老人喜欢吃的食品和土特产。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总是忘不了双方的老人,宁可自己受点委屈。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丈夫爱岗敬业,女儿热情礼貌,健康上进,公公婆婆晚年生活幸福。她对孝的理解是: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她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她总结出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小的家庭和睦了,社会大家庭才能和谐稳定。尊老、爱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我们为下一代儿女树好尊老、爱老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在爱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才能让他们明白:爱心、孝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就能使每个家庭和谐美满,使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了坚实的保障。
   刘彩玲:无私奉献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刘彩玲,是青龙山镇中心幼儿园一名普通教师。1972年11月出生,一九八八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工作多年来,捐助十多万元资助1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她不图回报,只要帮助了困难的人,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把爱心奉献给孩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她始终保持一颗热爱事业的诚心,把孩子装在心中。几年如一日,辛勤的耕耘,默默地奉献,研究探讨新的教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注重提高质量,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她不每天关注孩子的饮食,更是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身心是否健康,每天中午孩子午睡时都会到宿舍去看一看。在游戏中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欲望,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关爱困难家庭学生助他们完成学业
1990年,青龙山镇南湾子清水塘村大学生王某,在齐齐哈尔读大学。一家人只靠地维持生计,家境十分困难,难以支付王某攻读大学的费用。刘彩玲听说后,劝他不要放弃学业,并及时的伸出了援助之手,购买了学习用的电脑,资助他学费和生活费,使其成功的完成了学业。王某毕业后也走上了教育岗位,工作后时常到刘彩玲家去看望她,感谢当年的资助。
当她听说新镇的胡某某,因母亲得了癌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畜,还欠下了许多外债,家里已无力供她读书。刘彩玲立即找到了胡某某,劝说她不要放弃学业,并承诺她资助她完成学业。这一资助就是七年。胡某某在赤峰某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竞聘上岗,现就职于赤峰市某工商银行。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虽然我花了一些钱,但我觉得这钱花得值,看到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我心里就非常高兴。”刘彩玲说道。
用爱心挽救叛逆少年
奈曼旗大沁他拉镇一名少年,由于父母离异,产生极大的心理障碍,不仅不服从家庭教育,而且还出现严重的忤逆现象。刘彩玲老师在旗教育局听这一消息后,通过多渠道联系到了这位少年,拿出3000多元对其进行资助,并对其进行引导,成功的转变了少年的思想,使其步入了正常的人生旅途,于2013年光荣参军。

热心公益事业
除了帮助贫困学生,她还十分热衷于社会事业。2000年至今,她每年都带领慈善人士,去青龙山镇敬老院慰问老人,给他们带去水果,为老人买衣服。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她个人多次捐款共计2万元以上,为全旗大部分小学捐赠《雷锋日记》、《弟子规》等儿童读物4万余册。
刘彩玲就是这样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她把“助人是快乐的”当作一种信念,当作一种心态。她用真诚、真挚的善举,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图片
土地流转出效益 乡村振兴有活力
奈曼旗青龙山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保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让土地变得更加有活力。
规模性经营推动土地流转
“把土地流转出去,比自己种强多了!”林景拿着10亩地的土地流转费用8000元钱,美滋滋地从村部走了出来。林景说,自已种玉米年头好、价格高时也就收入1000块钱左右,如果遇到价格低时的年头,每亩地收入也就六七百元钱,自己还得搭工出力,现在什么都不用管,每亩地租金就800元钱,空出的时间还可以打一些零工,多一笔收入。
已经连续4年流转土地,尝到土地流转“甜头儿”的青龙山镇前店村村民林景说起土地流转的好处,头头是道。林景是易地搬迁户,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土地流转费8000元;每年的打零工收入3000多元;当了村里的护林员,每年收入8000多元,一年收入基本可达2万元,比单纯的种地强多了。为了加快土地流转,前店村积极引进种植大户搞规模化特色种植,每年流转土地都在1000亩左右。

特色种植促进土地流转
走进四一村,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覆膜,插秧、培土,甘薯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四一村是青龙山镇的甘薯种植专业村,自50年代初就开始种植甘薯。近年来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种植大户自己家的地已远远不够用。

“我家今年种了200多亩地甘薯,自已家有20多亩地,又承包180多亩地。”四一子村甘薯种植大户罗成全说道。
丛凤霞也是土地流转的受益者:“我把家里能种植甘薯的地块都流转给了种植大户,不但每亩能得到550元承包费,而且种甘薯也需要大量人工,我在地里每年打工都能挣6000多块钱。”
青龙山镇通过甘薯特色种植促进土地流转,每年达7000亩以上。

夯实基础让土地增身价
青龙山镇的沙子良村,耕地坡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往年,土地流转每亩地只有150元,承包方还要“挑肥减瘦”。
“今天到村委会签了土地流转协议,挺高兴的,每亩地500元,比以前流转的价格高了很多!”村民蒋彩春满脸喜悦。她说丈夫在上海打工,每月能收入近1万元,家里的地自己侍弄也费劲。“这下好了,我丈夫就可以安心在上海打工了。”土地流转的事儿让蒋彩春高兴不已,让她更高兴的是土地流转金翻了三番还多。蒋彩春明白,这都得益于开春时实施的旱作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今年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非常高,今年春季新修建的1700亩旱作高标农田全部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出去。”沙子良村党支部书记贾存介绍说。

青龙山镇通过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大力推进合作社规模性流转、引进种植大户集中连片流转、大户小范围集中流转、各户整合相互流转等各类模式,综合施策。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3.7万亩。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振兴,农村经济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李树刚)

信息来源:青龙山镇人民政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