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青龙山
我的选调生故事
深夜,总是适合独自思考,加完班整理好档案的我既疲惫又有点兴奋,时光荏苒,我已经在这个陌生的小村庄工作7个月了。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在考录初期,大家私下分享交流,有好多同学、朋友问我:“你是名研究生,同学们大多数都在市直机关工作,你被分到基层,会不会不甘心?生活会不会太苦?”当时的我迷茫的笑了笑,今天坐在办公室里回忆起这段时光却是思绪万千……
第一幕:相遇。2022年1月6日,我满怀热情、踌躇满志地来到青龙山镇报道,感觉这里一切都很新鲜,山区湿润的空气,街边飘落的飞雪,似乎都在用它们独特的方式跟我打着招呼,说着“嘿,小姑娘,欢迎来到青龙山。”见过了书记、镇长后,副书记便带我来到了青龙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听着村书记(主任)介绍着村里的情况,平日里十分自信的我突然间没有了底气,毫无基层工作经验的我能不能胜任?陌生的地域文化会不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遇到群众困难的我是不是只能用尴尬的微笑回应?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接下来的时光让我发现,经验丰富的村书记会耐心的为我讲解工作,热心的同事会幽默的给我翻译方言,淳朴的村民会暖心的为我介绍美食。至于工作嘛,从来都不在“怕”的,哪里的忙我都帮,哪里的活我都干,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适应的很快,在这个陌生的小镇总会有人带给我熟悉的温暖。
第二幕:相识。人们常说基层工作是一个很能磨炼心性和锤炼品行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说,基层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深入基层之后,我发现面临的都是细微琐碎的工作,一件件让人案牍劳形,或许只是整理一份文件,或许只是安排一次会议,或许只是统计一批数据,但每一件工作都要以事无巨细和谦虚谨慎的心态去面对,才能获得全面成长。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22年伊始,随着人口流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旗委、政府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下,青龙山镇在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处设立防疫检查站,坚持做到“逢车必检,逢人必查”,严防疫情输入。由于来往车辆以外省居多,排查较为困难,作为基层工作者的我被党委政府抽调到防疫检查站做交通检疫值班值守工作。遇到过极端恶劣的天气,面对过不配合工作的群众,近5个月的坚守,我共计盘查车辆3228辆,核录人员和检测体温4521人次,值班之余,我与同事一起积极入户排查全村返乡人员,及时掌握疫情防控政策信息,引导核酸检测,告知居家隔离政策,统计数据、上报报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守护着一方群众的平安。
第三幕:相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从2018年起,青龙山村村民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创立下洼扶贫种植合作社,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偏远山村,变成今日的“甘薯之乡”。村总土地面积28653亩,以耕地为主,因此农业种植便是我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我在向党支部、党委申请后,在村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民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清明时节,我与村民一起入田间春耕播种;玉米苗期,我与村民一起到田间除草施肥;五一假日,我与村民一起到田间种植甘薯……在一个个烈日当头的日子里,我与村民们熟络起来,大家一起坐在地垄上聊天,“小李,你觉得今年我种的这个品种收成如何?”“张姨,决定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土壤、温湿度、日照、品种等等,咱们除了前期的种植工作要做好,还要注意生长期的病虫害……”
当这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这就是我来到基层的意义。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反而让我觉得这个原本陌生的小村庄更加亲切。青龙山村正在日益发展壮大,而李会园的故事也在这里继续……(青龙山镇选调生 李会园)
品牌青龙山
四一村自然生态良好,八虎山环抱四一村,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在30000个以上。这里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红山文化的汇集地。
“扮靓我的家”志愿服务暖人心
走进平房村洞子沟屯修路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十几个村民正忙碌着,拉网的、搬石头的、砌筑的……一捆捆卷成圆柱状的铁丝网被拉开铺在地上,路边坡上,一条长长的石坡被铁丝网罩住,牢牢地固住路基。“老于,搭把手,帮我把这个石笼挪一下。”“那边的铁丝拧紧一点。”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前段时间的几场大雨,我们屯部分路的路基出现空洞,大家出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村民王庆会说:“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我就想着组织大家一起出力把路修好,没想到我一号召,大家就争着抢着报名。”
连日来,持续的强降水天气导致青龙山镇许多道路水毁严重,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铁丝、石头等材料,并号召各村志愿者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到水毁道路修复志愿服务活动当中。
哈沙图村有200米的通自然屯水泥路,被山洪把路基冲的部分出现空洞,如不抓紧补填,整条路就会从中间冲断,村党支部书记卜繁义迅速组织志愿者编石笼修路,十几个志愿者迎着酷暑,起早贪黑,历时9天,终于把路修好了。
在青龙山镇互利村、莫家湾子、套力波村、沙子梁村、哈沙图等村,群众自发修复水毁道路的场景经常上演,今年入汛以来,青龙山镇共修复水毁道路1500余延长米,使用沙石料5000余方,参与志愿修路群众12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