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党支部
今年的第一场透雨过后,得力营子村党支部书记翟永泉早早来到地里播种、培土。“趁昨晚的好雨把地浇透了赶紧种。”一块干活的村民宋淑英打心眼里佩服致富带头人翟永泉,他说:“跟着老翟干准没错,他蹚的路子带劲!”
以前,村民谁也不信种甘薯能比种玉米多赚钱。翟永泉深知村民不愿担风险,自己带头不说,还拉着村党支部副书记等十几个党员一起种起了30亩“党员试验田”。别村的甘薯1斤卖8角钱,“党员试验田”种出的甘薯1斤卖1元钱还得排队抢购。差距在哪儿?答案是:“好品种+农家肥。”
得力营子村党建工作落在地头上、项目上。如今村里甘薯种植面积1100亩,有甘薯加工作坊15家,年销售收额可达500多万元。
如今的得力营子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村里加强了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效力,村民的急事难事,发展的大事小事,以及村里的收入账、支出表,都在党群服务中心公开。村党支部号召全村党员帮扶困难户,得力营子村党支部在互学互帮互促中焕发新活力、汇聚战斗力,走好新时代的党建路。
品牌青龙山
互利村位于奈曼旗青龙山镇南部,全村总土地面积8780亩,其中耕地为5523亩,林地为1350亩,全村250户,总人口1006人。村“两委”委员5名,交叉任职2人,监委委员3名,村民代表7名,现有党员26名。近几年,互利村先后获得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辽市“五面红旗嘎查村”等荣誉称号。
抓好党建引领,打造基层治理“强堡垒”。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一是配齐配强班子队伍。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后备干部建设,抓住“两委”换届契机,推选了5名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进入“两委”班子。按照“村屯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的原则,将辖区划分为4个网格,选用党员、代表、小组长担任网格员,负责矛盾调处、民意反馈、政策落实。二是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坚持村级重大事务和决策均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切实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如:推行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经济资金分配、产业项目落实等重大事项,坚持民主决策,做到听民意、聚民心、促治理,有效发挥群众自治水平。三是大力提升德治水平。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深入开展最美家庭、致富能手、文明户等评比活动。通过群众自编自导小品及自创顺口溜,讲述了追梦路上的互利村,几年来,开展了各项文艺活动21场次,使群众精神面貌得到了大的提升。
抓好特色发展,夯实基层治理“硬实力”。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一是做优产业发展规划。村党支部积极引领、主动研究,将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解读,对规模经营有利于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和合作化逐一进行讨论。同时,立足村情实际确定了以“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组织经营、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的工作思路。二是抢抓政策发展机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行土地“三权分置”,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鼓励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生产经营。三是做强特色产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影响力,倾力发展甘薯产业深加工,实现特色产业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四个统一。互利村甘薯代表奈曼旗参与自治区甘薯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参加了内蒙古第八届绿色农产品博览会,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绿色农产品名录。
抓好党群共建,凝聚人民群众“同心力”。基层治理效能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打造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建设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1处,标配便民服务窗口、综治服务窗口、帮办代办窗口、党务工作窗口,充分发挥了党群服务中心“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志愿服务队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1支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宣传引导、矛盾调处、义务服务等工作。健全志愿服务队组织功能,突出抓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确保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三是开展为民服务代办帮办。设立了党群服务中心“服务e家”便民服务站,变“百姓跑”为“干部跑”,形成“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便民服务格局,近年来,为群众办理260余件实事好事,其中化解矛盾纠纷54件。
幸福青龙山
跳跃身姿轻如燕
凝心聚力赛风采
一个排球 一身球衣
一腔热血 一往无前
“哔——”
随着一声长哨
经过两天激烈角逐
青龙山镇“庆七一 喜迎二十大”团结杯排球联谊赛
圆满落幕!
此次比赛,采用分组循环赛制,由镇政府机关干部96人组成8支队伍参加比赛。赛场上,运动员们敢打敢拼、配合默契,或腾空扣杀,或跃起拦网,每一个精彩瞬间都引得现场阵阵欢呼和掌声,精彩画面高潮迭起,将比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扬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不仅丰富了全镇各族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同时对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全镇全民健身,提升全民健身意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青龙山
进入六月,奈曼旗的雨季如期而至。相较往年,今年的降水量更为充沛。天降甘霖,润物无声。若在此时来到位于奈曼旗南部山区的青龙山镇,向着山中走一走,眼前景色虽称不上宏伟壮丽,但胜在清新自然,更能让人重新建立与自然亲近的关系。
驱车前往青龙山镇,还未到镇区,便可以看见远处的群山。清晨的雾还未散去,如薄纱一般拢在山体周围,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息。等到太阳出来,群山才露出了真面目,原来它们正披着刚刚被雨水清洗过的清翠绿衣,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让人舒适得干净、清新。
雨水让山中的泉眼重新焕发生机。一路向下奔流的泉水在蜿蜒的河道中肆意奔流,经过村庄时,可乐坏了村民饲养的鹅群、鸭群,与生俱来的戏水天赋终于在流水到场后得以施展,每一根浮在水面上的白色羽毛仿佛都在对外诉说着自己的轻快。
沿着河道向上走,视野逐渐变得开阔。在不同的地势下,泉水展现着不同的姿态,总也逃不出一个或急或缓。但走着走着,却见一片水波不兴处,定睛一看,里面竟有许多蝌蚪摆尾,想必不久之后就可以在此处听到蛙声一片。
雨后的山路泥泞,散落在河道附近的石头正好被人们用来垫脚过河。既有几吨重的巨石,也有几十厘米见方的小石块,或在河道两侧分布或在河道中分布。古人云: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山石与流水相互点缀,相互依存,双方都不再单调。继续向上走,看见牧羊人的山羊散落在远处的半山坡上,好像快要与天上的白云融合在一起,活水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成一汪清泉,奔流不息。这里,山也灵动,水也多姿,如此美好的一幕让人流连忘返。
下山,来到山另一边的步步登高村。潺潺流水声与虫鸣鸟语合奏一曲自然之声,十分动听。泉水穿村而过,呈现出流水人家的和谐画面。村党支部书记王福江感叹:“多少年没有的这个景色又重现了,在我这个童年时代,就这个河套哗啦哗啦流水这个情形现在又回来了。”
优美的自然景色是开发观光旅游的必要条件,王福江看到了村子发展文旅产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担忧和顾虑,虽然降水量充沛对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有好处,但也易引发山洪等次生灾害,洪水经常冲毁道路,给村民出行都带来不小的阻力,更遑论吸引外地游客。王福江憧憬着未来:“如果说道路真修好了,我们山区这个景色确实好,有山有水,往后发展乡村旅游这块儿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