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听到“胆固醇”这一词时,就会立即联想到“邪恶”的脂肪,觉得它就是导致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坏东西。因此,“胆固醇对身体有害”的偏见也早已深入人心。
但今天可可要来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胆固醇,它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对人体有害?
胆固醇的真面目
其实,胆固醇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坏”,甚至是维持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元素。
胆固醇不仅参与细胞膜的形成,还是合成胆汁酸、VD、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重要活性物质的原料。
另外美国、瑞士的科学家认为,血液中正常的胆固醇含量有一定的抗癌功能!因为我们的血液中含有一种细胞叫“噬异变细胞白细胞”,它们能逐步识别、杀伤、吞噬变异细胞和癌细胞。而血胆固醇是维护这些细胞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
而大家之所以会觉得胆固醇不好,主要是由于其过多沉积,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变窄,形成血栓和造成器官缺血,进而诱发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不过除了数量问题,胆固醇也是分“好坏”的,而决定的关键在于运输它的脂蛋白功能。
最常见的脂蛋白就是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由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回肝脏,进行再利用或者以胆汁的形式进行排泄。也正是这个逆转运过程,能使血液中的胆固醇量减少,因而运载的胆固醇被称为“好胆固醇”。
而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作用则是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身体的其他组织和器官,这一过程就可能会造成伤害。因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叫做“坏胆固醇”,它的指标过高,通常代表着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高。
但并不是所有的“坏胆固醇”都会使人生病,它又有细分的种类。
“坏”胆固醇既有又大又轻的,也有又小又密的,而真正的血管“杀手”其实是那些极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一方面,是因为这类胆固醇体积小,能轻松进入动脉壁,成功和其中堆积的脂质接触后,带领它们一起“硬化”,使动脉壁增厚、变硬;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类胆固醇更易被氧化,成为氧化态的胆固醇,更容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形成泡沫细胞,然后形成斑块、动脉硬化,最终可导致心血管相关的疾病产生。
不仅如此,氧化态的低密度胆固醇还能刺激内皮细胞中多种炎性因子和黏附分子,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并形成血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目前,不少专家更是表示,氧化态的低密度胆固醇才是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
两大因素
让坏胆固醇变得“更坏”
动脉血管受损后,机体会自行修补,但在这修补损伤的过程中则会造成氧化的低密度胆固醇的增多。换句话说,只要血管损伤,氧化的脂质就会存在,动脉硬化也不可避免。
因而减少血管损伤是减少胆固醇氧化的基础。
①抗氧化物质,减少炎症
体内的过氧化物质增多就容易损伤血管内皮,增加炎症反应,因此日常要多摄入一些含有抗氧化成分的食物。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