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  融入真情 助推残疾人脱贫致富达小康的追梦人

发布日期:2020-09-16 浏览次数:234

创新举措  融入真情

助推残疾人脱贫致富达小康的追梦人

——姚常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他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人,他的家乡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总面积8137平方公里,辖15个苏木乡镇,总人口44.7万人,其中,残疾人2.6万人,占总人口的5.8%,属于国家首批扶贫开发重点旗。截至2019年年末,该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54072人减少到4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由2222人减少到51人。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当地党委、政府真扶贫、扶真贫的脱贫成效,更饱含着一大批扶贫干部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他就是其中的一位,用他的话说,中国梦,我的梦,让贫困残疾人在脱贫致富达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任职7年,他带领一班人,凭着这份大爱情怀和执着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创新举措,真抓实干,用心用情用力,建康复机构、建培训中心、建就业基地、建扶贫车间,在当地构建起了残疾人康复、就业创业和产业扶贫的新架构,助推贫困残疾人和全旗人民一道踏上了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康庄大道。他就是奈曼旗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姚常明。

 ——三年筹建5个康复机构,只为那一句郑重承诺

残疾人脱贫攻坚是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攻坚战打响以来,姚常明坚持把其作为首要任务,攻坚克难,始终以急先锋的身影冲锋陷阵,在他的带领下,累计上门办理残疾证1000多个,为598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助补差95万多元;累计让6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喜迁新居;累计为33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了实用技术培训,为63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了免费康复教育和服务;累计有1500名贫困残疾人分别享受了 “人工耳蜗”植入、助听器配发、假肢、矫形器安装等免费康复服务项目,累计帮扶65户建档立卡特困残疾人家庭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然而,正当他如数家珍的谈论着这些成绩时,201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却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那就是16位残疾人家庭监护人集体到他办公室来上访,反应的问题是他们的残疾孩子最近也得到200公里外的科尔沁区去康复训练,康复、房租、交通费等加在一起,每个家庭每月最少得四、五千元,难以为继,他们埋怨道:我们奈曼旗连个康复中心也建不起吗?面对来访人眼巴巴、无助的目光,姚常明眼含泪水、斩钉截铁地说:“请放心,我一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回家来康复。”

一诺千金,谈何容易。姚常明深知这部分群体之大之难,解决不好,残疾人脱贫就是一句空话,他更深知,旗里财力有限,根本拿不出钱来搞康复机构建设这时,他将目光转向了社会力量,大胆提出了“依托社会力量办机构、依托定点机构搞康复”的设想。为促成这件事,他多次登门拜访社会爱心人士和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谈想法,求合作,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说服下,奈曼荣军康复医院积极参与了进来,这也是奈曼旗第一个参与筹建的民营综合性康复机构,在他的四处奔波努力下筹集了25万元帮扶资金,购置了康复设备,当年投入当年运营,现已发展成为内蒙古旗县一流的医养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定点机构,年康复训练达300多人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此基础上,他主动上报当地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依托社会力量兴办康复医疗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连续三年累计争取专项资金200万元,又相继帮扶建成了奈曼旗博爱儿童康复中心、青山社区医院康复科、盛京精神卫生医院等4家民营专业康复医疗机构。目前,各类康复机构拥有高标准康复训练场地已达1.5万平方米,拥有专业康复团队6个,专业康复师、技师16名,每年落实0-7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71人,高质量完成“十三五”精准康复工程年度免费服务2249康复服务率达 92%,辅助器具适配率达83%,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因病致贫人口服务率均达到了100%,形成了康复服务网络健全、辐射带动大幅增强、服务质量大幅提高的良好局面。

康复机构建起来了,但姚常明的心病并未得到根治。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些康复项目并未纳入城乡医疗报销范围,由于康复费用高、报销比例低,绝大多数贫困残疾人仍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姚常明针对贫困残疾人家庭,注重加强部门协作,摸索出了新农合报销一点、医疗机构减免一点、民政红会救助一点、残联补助一点“四个一点”兜底法,成功推动贫困残疾人实现了全额免费康复治疗,累计为430余名贫困残疾人提供免费康复援助、精神障碍患者免费鉴定,以及免费服药、诊疗、住院等康复服务,其中,每年特困残疾人受益20名以上,为残疾人康复治疗、脱贫致富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姚常明用实际行动向父老乡亲们兑现了当年那份庄重的承诺。

——两年建成“1个中心、4个基地、4个车间”,绘就京蒙扶贫协作新篇章

京蒙扶贫协作一经提出,姚常明就率先抓住了机遇,在他看来,要想让残疾人脱贫致富达小康,项目带动必不可少。对于项目的实施,姚常明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残疾人的扶贫要结合残疾人的实际,一定要选准项目,定接地气的方案。2019年以来,他亲自牵头组织旗乡村三级残联干部,分赴乡镇、社区、企业,深入农村牧区,就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康复服务、托养扶持、脱贫解困等诸多课题进行专题调研,最终根据残疾人就业渠道少,就业质量不高,基础不稳等现实问题,明确提出了“以残疾人服务中心为辐射带动、以残疾人扶贫就业车间、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搭建残疾人扶贫就业创业新架构”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通过积极主动与通州区残联对接,利用京蒙协作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325万元,建设了3000平方米集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托养于一体的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搭建了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每年至少安置100名贫困残疾人定向培训和集中就业,至少为50名贫困残疾人提供免费康复服务,填补了奈曼旗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的空白。在此基础上,他坚持为贫困残疾人量身定制,开发适合残疾人具有创新性、易上手、高收入的就业工种和岗位,利用京蒙协作资金175万元,先后建成了麦饭石手工香皂、蒙古族特色食品包装生产加工、手工编织和彩印图文处理4个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以及宠物、文创、仿真花、绿色农产品加工4个就业基地。项目建成当年,直接间接安置贫困残疾人就业4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07人,年实现增收150万元以上,平均资产收益率在21%以上。截至2020年6月底,通过该项目完成直接安置就业残疾人数450人,比2019年底新增安置就业残疾人41人。

那么,怎样经营管理好残疾人就业中心、基地和车间,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其“1+12的减贫、带贫效应呢?面对这道全新的课题,姚常明从制定项目方案时起就理性总结和汲取过去残疾人福利企业经验教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残疾人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兼顾各方利益平衡,统筹推进。为做好风险防控管理,明确提出,凡属京蒙协作项目,参与经营管理和承接主体必须全部纳入合同体系加以管理和约束,所形成的资产,必须用相应同等价位的固定资产作抵押,以确保京蒙协作扶贫资金保值增值。为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他提出了公建民营、利益共享、无缝链接的思路。即凡是京蒙协作扶贫项目,一律通过公开招聘、择优选定程序,采取公建民营形式,将扶贫就业基地、车间的经营管理权交给有实力有爱心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明确了每年安置贫困残疾人就业数量和年最低工资收入标准这一核心要件,经营者拥有充分的自主经营管理权,不仅实现了共赢,且极大地激发了其带贫、减贫能量。比如,残疾人宠物犬养殖基地,由当地龙头企业奈曼旗凯宏蔬菜专业合作社抵押承包,在确保京蒙协作帮扶资金及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集中饲养繁殖,通过利润分成,滚动发展模式,每年至少带动15户贫困残疾人实现增收,建设当年,基地就按合作协议聘用安置2残疾人就业,并为17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发放效益分红3.4万元。从而,为残疾人多渠道、宽领域、高质量就业开辟了新路径。目前,京蒙协作残疾人就业中心、基地和车间,已发展成为奈曼旗贫困残疾人创业就业的福地。

——居家助残:安置一个人温暖两个家

多年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让姚常明感到,扶贫最难的是“留守老人”、鳏寡孤独、“五保”及老残一体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条件极差,急需居家日间照护服务,急需改善生活质量和品质,渴望拥有一份尊严的生活。为此,20196月份以来,姚常明按照“先试点、后推广,逐步铺开,全面深化”的工作思路,以重度残疾人为项目服务对象,以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为项目服务团队成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集中开展了居家助残服务。2020年以来,他根据服务半径的不断扩大和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及时改变传统的组团式服务方式,利用京蒙扶贫资金、光伏扶贫收益资金,按照“精准高效、就近就便”的原则,全面拓展了居家助残服务项目和内容,科学合理精准选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340名人员作为服务团队成员,通过项目承接单位实行公司化考核管理,采取“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三”无缝对接模式开展服务,同步科学合理确定了397个“五保户”、重度残疾户、鳏寡孤独失能老人户和老残一体户作为服务对象,免费提供菜单式、个性化、精准化居家助残日间照护等服务,使居家服务扶贫项目更贴心、更温馨、更具针对性。同时建立了服务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年度绩效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年保底工资6000元,最高1.2万元,服务半径辐射全旗所有自然村组,实现了居家助残灵活就业和高质量脱贫双赢。

姚常明敬业为民、踏实肯干的作风,不仅深受当地广大贫困残疾人的尊重,也赢得了领导及同事们的信赖,按当地领导的话说,残联没几个人,姚常明七年如一日能够坚持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小部门大服务”,实属不易。然而,在姚常明看来,成绩不是休息的椅子,而是攀登的梯子,为残疾人服务永无止境,让残疾人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才是他最大的追求。


信息来源:残联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