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政府副市长张海峰带队到奈曼旗调研
指导脱贫攻坚和农村重点工作
6月2日,通辽市政府副市长张海峰带队到奈曼旗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和农村重点工作。张海峰一行先后深入到东明镇、白音他拉苏木、大沁他拉镇详细了解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农牧业产业发展、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等工作进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旗领导张华、布仁、邱军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
张海峰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及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我市调研督导讲话指示精神,切实肩负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从严从实推进整改落实,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全面彻底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高效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贫困村创建信用村工作,加大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工作力度,多措并举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要立足奈曼旗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强化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对农牧民的带动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品牌。要以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惩机制,营造干净整洁美观的村庄环境。要持续抓好生态保护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封则封,加大森林草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三滥”违法行为,深入实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要深入开展农业项目筛选论证和谋划储备工作,认真制定完善项目申报清单,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自治区计划“盘子”。
张华表示,奈曼旗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要求,始终保持决战决胜的攻坚态势,持续深入开展“驻村解剖、排查整改、提升质量”行动,坚决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扶贫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种养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劳务输出等各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重点支持整村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实现百姓富、村庄美。
【通辽市派驻奈曼旗工作队动态】
听,通辽市医院援鄂医疗队讲抗疫事迹
近日,通辽市医院援鄂医疗队深入奈曼旗大沁他拉镇鄂布根包冷村和北老柜村,开展抗击疫情事迹宣讲活动。
通辽市医院援鄂医疗队的两名医护人员,现场为大家讲述了他们在武汉的“战疫”故事,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再现了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共产党员不怕危险、不怕牺牲、冲在一线的感人事迹,充分地展现了援鄂医疗队员迎难而上、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通辽市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援鄂医疗队党支部书记、副队长何淑花表示,希望通过向大家分享援鄂经历、内心感受,让大家了解到党员、群众,以及所有援鄂人员冲在前线的无畏精神,能对基层的党员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通辽市医院援鄂医疗队两名医护人员的宣讲动人心弦,励人奋进。 在场聆听的广大党员干部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全旗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援鄂医疗队的队员是在根本不知道疫情有多么严重,而且不知道生死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发扬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基层党员也要发挥好作用,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大镇鄂布根包冷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宋晶石说。
【扶贫奈曼行动】
治安镇实施“产业帮扶+”为扶贫增收添动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巩固贫困人口脱贫成果,有效降低返贫风险,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年初以来,治安镇党委政府围绕未脱贫户、不稳定户及边缘户三类人员帮扶做文章,因户施策、多元帮扶,以实现贫困人口多份产业、多份增收为出发点,积极推进脱贫增收。
一、因户施策,通过小产业帮扶,实现家庭增收
利用民政临时救助及慈善总会申请“搭把手”项目,为全镇14户未脱贫户、不稳定户、边缘户申请救助资金共计7.5万元,通过自养及代养、寄养等方式发展猪、牛、羊产业,保障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二、通过引领就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实现家庭创收
整合劳动力资源,实现就业增收。通过采取“外输+内输”相结合的措施,引导家庭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落实发展种养殖特色产业,带动落实公益性岗位,促进劳务输出、合作社及种养殖大户吸纳剩余劳动力务工,总计涉及7户9人,其中未脱贫户2户3人,脱贫监测户4户5人,边缘户1户1人。解决公益性岗位就业1户1人,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吸收就业3户3人,外出务工就业2户3人,旗级落实就业帮扶1户1人。
三、实施健康扶贫,提高慢病诊疗率
积极宣传健康扶贫政策,提高慢病诊疗、大病核销、一站式诊疗服务的知晓率,积极组织广大患慢病患者通过旗级医疗部门进行送医到户形式开展慢病备案,有效提高慢病诊疗备案率。通过各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干部和村医摸底排查,入户动员组织23个行政村的300余名属于高血压、糖尿病但未备案慢性病人员前往镇卫生院进行检查备案,并向群众宣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门诊用药报销政策和办理程序。
【脱贫故事】
一个残疾贫困户 11项政策 合力拔穷根儿
五月末,天气不燥不热,是春夏交替的好时节。家住义隆永镇大营子村的老秦迎来了喜事,一家四口人高高兴兴地的搬进了宽敞的新砖房里。兴奋之余,老秦忍不住感慨:“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关心支持,我这辈子都住不上这么好的砖房!”
老秦名叫秦久涛,今年51岁。虽然个头不高,但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干练,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很难想象过去的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失望的中年人。在驻村工作队和政策的扶持下,现在的秦久涛勤奋上进,乐观的面对着新生活。
“前天才搬进来,把原来的旧土房拆了新盖的,钱是国家危房改造政策、残联救助资金和爱心企业捐助的。”秦久涛乐呵呵地说。环视秦久涛的新房,客厅、卧室、厨房齐备,屋内水电齐全,总面积达到了100平米,四口人住起来绰绰有余。
住上新房曾是秦久涛想都不敢想的事。2018年,他带着全家从赤峰市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回到家乡义隆永镇。妻子智力四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两个女儿也不幸遗传了母亲的智力残疾,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秦久涛一人维系。2019年,秦久涛一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
“国家给我盖了房子,包户干部帮着给俩孩子评定残疾,申请低保,好事做的多了去了!”秦久涛打开了话匣子。“迁户口、买羊、产业分红、教育、扶贫车间就业岗位……”秦久涛一项项数,共有11项政策落实到了自己身上。“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了!”秦久涛说。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以及政策宣导,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11项政策拧成了一股绳,合力将一家人拉出了贫困的泥潭。
在这11项政策中,有一项十分特殊,那就是为秦久涛量身制定的“禁酒令”。原来,由于生活压力大,秦久涛染上了酗酒的恶习。驻村工作队员了解情况后,与村里商店协商,禁止向他售酒,目的是让他改掉恶习,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生活上。
秦久涛说,盖房期间,包户干部经常一天天待在他家里,做他的“监工”,怕的是他酗酒不干活,对此,秦久涛心存感激。不仅如此,包户干部还经常给他“上课”,从日常生活谈到脱贫方法,细微之处见真情,秦久涛深受感动。“帮扶干部都太好了,我现在也明白喝酒解决不了问题,争口气把日子过好才是正道。”秦久涛说。
坐在新房的客厅里,秦久涛脸上充满了幸福和喜悦的表情,忍不住开始展望美好未来。“今年种了15亩地,再加上养羊、就业扶贫收入、项目分红和低保。”说着他再次掰着手指头数了起来,“一年能有五项收入,现在不仅要脱贫,还得致富!”秦久涛眼中光芒闪烁,信心满满地说。
最朴实的情感表达出最真诚的话语,精准扶贫,因户施策,彻底改变了秦久涛。而同村的贫困户张斌也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张斌今年48岁,5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智力二级残疾。幸运的是两个女儿聪明健康,一家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
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审慎的研究,按照因户施策的原则,针对张斌采取了七项措施进行帮扶,助力他早日脱贫。生活上,改善一家人居住环境,改变张斌的酗酒陋习。产业上,协调技术人员指导发展庭院经济,在面积约3亩的院内种植鸡心果50棵;借助慈善总会“搭把手”工程为张斌购买五头基础母羊。教育上,协调社会爱心人士对张斌的两个女儿进行帮扶。收益上,利用村级项目资金入股,使张斌获得分红收益;安排张斌的妻子担任村内公益性保洁员岗位。不断进行政策宣导,激发张斌实现脱贫的内生动力。七项举措精准发力,直击要害,一家人的生活渐有起色。
“现在日子比以前强多了。”张斌感叹,“多亏了党的扶贫好政策,我们一家人正常生活有保证了。”
客厅的窗台上,张斌妻子所栽植的花开的正艳。一家人也如同这鲜花一样,在政策阳光的照耀下,逐渐驱散贫困的阴霾。
再过几天,秦久涛的砖房就要进行室内装修和吊棚,住起来更舒适;张斌家的鸡心果也在这好时光里正抽出新叶。
秦久涛和张斌的故事,是奈曼旗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众多贫困户在一项项精准扶贫举措的帮助下,正从贫困走向新的生活。
【信息快递】
◆6月1日,治安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传达近期自治区、市、旗相关扶贫会议精神,并对当前全镇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5月27日,六号农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小分队”在二分场开展2020年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