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要从环境保护做起
——生态文明系列讲座之一
主讲人:刘长伟
一、 生态文明概念,“十八大”中阐述的意义、地位
(一)生态文明概念。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生态文明在“十八大”中阐述的意义地位
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再次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
中国开始进入了公民环保意识觉醒的时代。环境保护一直是党相当关注的问题,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环境问题在中国应该是一个逐步认识的问题,从50年代开始就有人注意到环境问题,但是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环境的危害。其实上个世纪在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时候很多公害事件,但我们很多老百姓关注不到,也感受不到,所以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后,当时把人定胜天上升到很高的理论程度,记得郭沫若先生当时把钢铁炼厂冒出来的黑烟比喻成绽放在天空中的“黑色牡丹”,丝毫没有考虑到冒出来的黑烟对自然界的危害。这种状况一直经历到70年代末,之后我们国家召开了第一次环保大会,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从50、60、70到80年代的工业化过程,有些环境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国家已经认识到,当时国务院也成立了一些环境保护机构。到1983年我们召开了第二次环保大会,那个时候就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个基本的国策,实际上跟计划生育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计划生育是非常刚性的国策,执行得比较好,环保尽管是基本国策,但执行得不是很好,应该说中央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大家还是以发展为先,发展是硬道理,所以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略。真正对中国环保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一个事件——就是1992年,当时李鹏总理带队参加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是1987年由前布伦特兰的挪威首相提出来的。1992年之后,我们国家把可持续发展开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紧接着十五、十六、十七大,逐步把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地位提高。作为一条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在2009年参加了哥本哈根环保大会之后,又把低碳上升为一个高度。十八大,在改革开放30年国家发展到新的高度,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整个现代化过程应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重要性更加凸显,所以把它上升为“五位一体”的高度,原来我们是“四位一体”。 国家已把环境问题加入到了顶层设计了,把它纳入到整个社会事业“五位一体”当中,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从国家的层面,提出“五位一体”也有一些现实的因素,我个人觉得有几大因素。第一是中国有逐步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中等收入陷阱其实也包括环境问题。第二,大家也知道,联合国在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里面关注了一个问题,即“有增长不发展”的问题在新兴国家要值得重视,GDP在增长,但是没有发展,这种状况在中国来说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尽管大家财富多了,但是身体状况比以前更加差了,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由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问题不断,比如大家熟悉了PX事件[PX源于茂名反芳烃项目游行示威事件: 中国南方著名“油城”——广东茂名,自2014年3月30日发生的民众抵制PX(对二甲苯)项目事件至4月3日已持续到第5日]、垃圾焚烧厂事件等等,这其实是一个苗头,表明环境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老百姓的一种警觉,某种意义上中国也开始进入了公民环保意识觉醒的时代,十八大也顺应了这个时代的需求,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出这个战略,有着它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生态文明和环保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更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我国现有特殊基本国情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永恒主题。利用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些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更是处处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涵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一)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市场规律,不能一刀切
生态文明本身就包括三个层次,即我们通常说的观念、制度、器物。这三个层次里面的器物层次,它通常比较模糊,制度可能要更长时间的转变,生态文明很重要的是要转观念、转制度。其实,器物层次我们都有,污染处理设施都可以有,也可以学,但是学来,你的观念不转变是不行的。从我旗来说,我觉得现在当务之急是我们在制度层面,体制、机制、政策手段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当然体制问题是同国家大体制关联的,其实现在可以在体制上做一些转变的,比如可以把一些部门条块分割整合到一块,形成一个大环保体制,这个是我们可以创新的。第二是机制,机制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沟通、协调、联席会议、信息通报,你是前端预防型的机制,还是末端的治理型机制,这两个是不一样的,预防预警、协作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这些机制恰恰我们做得不是很够。比如说信息,老百姓要知道信息,环保信息是不清晰的,老百姓想去监督,他又没有渠道,公共参与的机制应该还有很大得空间,这也是我们可以创新的。第三点就是政策手段、政策工具,我们通常的工具叫做管制型,就是政府命令,通常的方法就是标准,管制就是你只能生产这种工艺,不能生产那种工艺,我们都是管制型的思维。管制型思维的好处就是简单,政府容易做,但是最大的不好就是没有遵循市场规律,没有考虑企业的差异性,因此它扼杀了效益,特别是现在转型期,企业生存很困难,这种刚性的政策可能使得企业成本很高,好的政策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小,他也能承受,所以我们应该多用一些基于市场的一些工具,比如说环境税、生态税,比如说排污权交易,比如说押金制度,比如说环境责任险、绿色金融、绿色价格等等,谁做得好,我先鼓励你干事,这些比“一刀切”的手段要好得多,我觉得这是我旗需要做的。
(二)把生态和环境作为一种百姓与生俱来的权益
从最早中国建设富裕小康型的中国,后来我们要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现在发现,衣食足了,有钱了,还不够,我们还要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山河美、环境美的中国。应该说,这个发展内涵由最早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上升到环境需求、生态需求、发展需求,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是说党在考虑环保问题的时候,不光是考虑一种生存的需要,它其实考虑的是精神领域的民众的需求。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就是一种公共资源,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它就是一种正常商品,它有一个特性,收入越高,需求越大,收入越低,需求就越小,穷人不关注环境,要钱不要命,富人有钱的时候,要命不要钱,跟我们年轻的时候一样,年轻拿命赚钱,老了拿钱换命。现在我们讲美丽中国,也应该说是顺应了这种需求层次论的变化。
但是,我个人可以谈一点看法,从中央,到总理,到各个部门都在提,要把环境作为一个民生问题来解决,像李克强总理所提到的,解决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等问题,突出了民生,民生问题,老百姓有需求,政府应该去满足。但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仅仅作为民生还不够,还要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要把生态和环境作为一种权益,这是老百姓与生俱来所拥有的,你不能侵害,不能剥夺,这个时候政府就不能胡乱作为,你要把我家门口的树砍掉,你不能随便砍,要经过我的同意,你把我家门前的小河污染了,也要经过我的同意。在未来建设美丽中国,我觉得理念上应该更上一个层次,由环境民生到环境权益。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两项任务: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八大里面把优化国土空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在从优化国土空间来说有几个问题,第一是有生态功能区划,意思就是这个地方不适合于建筑、不适合于建城市的,他建了,适合比较高密度建筑的地方我们又没有开发,这个是需要调整的。我们的开发、建设,城市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可能要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来做,不能把城市工业建在生态敏感区。我个人觉得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的土地的使用非常不合理,农村的土地大量浪费、大量闲置,而城市的土地价格非常高,这是一个很畸形的土地开发格局,我觉得十八大提出的空间应该包括了这层意思,土地在空间上比较合理的配置。另外,大家的农村地成片地建工厂,但是效益很低,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关于PM2.5,我想先简单说一下,PM2.5实际上就是一个污染颗粒物的大小的概念,有PM10,就是大颗粒,PM2.5就是污染物颗粒物2.5微米的颗粒物,水泥厂冒出来的粉尘是PM10,颗粒比较大,抽烟的烟雾大概就是PM2.5的范围。PM2.5近两年进入了公众视野,大家非常关注,尤其是最近北京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网友起了清华大学的环保本的校训,可能你们也知道,就是“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这是环保版的清华大学校训,这其实反映了老百姓背后的无奈,没办法。
PM2.5,从来源来说,机动车尾气排放是PM2.5很重要一个来源,低排放的汽车应该是解决城市尾气排放比较重要的一个途径,当然包括新能源汽车。所谓新能源汽车,无非就是它采用的燃料更清洁,它的排放更清洁,但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新能源汽车更多的是原料,替代柴油等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卖点很好,但是为什么不好卖呢,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买,市场推广不起来呢,这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解释,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边际使用成本不一样,传统能源边际使用成本非常低,而新能源边际使用成本非常高,老百姓更关注的是低价,为什么现在新能源汽车前景看好,但是不好卖呢,就是因为新能源价格太高,而且这个缺口是非常大的,靠政府的力量去填补这个窟窿是填不满的,甚至是无底洞,我们不知道地下还有多少煤还有多少油,所以是市场的力量决定了新能源汽车在目前还是需要大量的补贴,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政府有多少钱补贴呢,政府只能做一个示范,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三、生态文明为什么要从环境保护做起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充满活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污染物过量排放,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加上长期以来的监管缺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说发展初期人们还沉浸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快乐之中,对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漠视的话,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确立和深入人心,人们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条件,更加需要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大家猛然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千疮百孔,昔日清流已变成黑臭污水沟,蓝天白云已被雾霾笼罩,农产品备受重金属和化学元素污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
(二)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赋予环境保护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战略,提前谋划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争做环境保护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要在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转变方式调结构步伐,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发挥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四、生态文明要从环境保护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要求,为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
然而,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多过滥的资源消耗,以及严重的监管缺失,使我们的环境深受其害,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文明保护体制机制,并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要求“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决定》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要从加强环境监管做起。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从环境保护做起,加强环境监管,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一)从保护蓝天做起
我准备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二是究竟应该怎样抓紧治理和采取措施,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反复出现雾霾,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给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群众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的产生表面上看有不利气候条件的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所积累环境问题的显现,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主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等多种原因造成一些大中城市的雾霾不断发生,不但冬天有、夏天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出现的频次和程度最为严重。由此可见,我们已经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尽快调整产业结构,不尽快改变我们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想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将非常困难。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我们做的是尽快采取行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有所大作为。为此,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抓好重污染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针对重污染地区实施大气污染物的特别排放限制;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深化机动车污染治理;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强化污染物减排目标的考核和监督检查。
二是强化依法治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履行好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协调作用,要推动全民治理、减少排放人人有责,这个责任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环保部门做好宣传、科普和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抓好这些措施,而且要落实到位,真抓实干,打赢大气污染治理的攻坚战,不断改善空气质量,还人民一片蓝天。
(二)从保护水资源做起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可见水资源的重要性。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保护水资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
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烧饭,洗碗用水时的间断,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都需要很庞大的用水量,这些数据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百姓所做的只能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节约用水。
其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令社会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良好风气。目前,许多地区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三)从保护家园做起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它能让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身边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天不再那么蓝了,草不再那么绿了,水也不再那么清澈了这些年几乎各家都有了汽车,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大大污染了周围环境。我建议,人们无论是上班还是上学都尽量少坐车,最好是走路和骑自行车,既可以锻练身体,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是一举两得呀! 清河路北段东侧有一个环卫处的回收站,那里是垃圾集中的地方,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几辆卡车在那里忙碌,我看到最多的就是整车整车塑料包装袋。我想如果这些垃圾污染了环境,人们的生活将不可想象。我们每个人也要像那些环卫工人学习,看到垃圾就拾起,养成好习惯。再一个就是每到冬天,煤烟的污染让出门的人们不得不戴上口罩,我希望在那些大烟囱上多装一些空气净化器,这样从烟囱里冒出烟就不会再污染空气了。
“美丽中国”是每个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雾霾围城中,环境污染治理更加刻不容缓。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加强环境监管做起,优先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从而促进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