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清,男,48岁,中共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交通服务部副主任,2017年受组织委派,挂职担任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 哈沙图村第一书记,开始为期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自担任村第一书记以来,张明清同志迅速转变工作角色,扎根基层,同扶贫工作队、当地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办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为推进扶贫攻坚、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调研走访,贴近当地村民
哈沙图村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东北10公里处,是全旗75个扶贫攻坚工程“三到村、三到户”村之一,全村共有275户,1187人,201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贫困村,全村精准扶贫户93户,其中2016年、2017年共脱贫80户,2018年剩余精准扶贫人口13户41人。 张明清同志到任后的第一时间,就逐个找村干部谈心,组织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进行村情大讨论,通过面对面谈心,增进沟通和理解,并针对党员、老干部、普通农户、外迁人员等不同村户,采取实地察看、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积极开展村情民意走访和调研,充分了解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在他的带领下,进一步拉近了扶贫干部与村民的距离,工作队很快与村民打成了一片,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挥党建优势,促进扶贫攻坚 一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张明清同志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自治区、旗委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担当起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地生根的“主心骨”。二是组织村干部、党员骨干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对接,着力解决帮扶对象最困难、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挖掘每一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量身定做脱贫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助贫扶贫。三是全面规范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党务公开、党日活动等制度,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党员参政议事之中,集思广益,收集扶贫“金点子”,充分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找准路子,发展特色产业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情况的基础上,张明清同志带领村干部认真分析当地资源优势,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因地制宜制定哈沙图村产业规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扶贫攻坚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促脱贫,将哈沙图村打造成集蔬菜产、营、销和畜产养殖特色村。一是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产业扶持资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到2020年,全村计划建成日光温室220栋,种植旱地大葱为主的裸地蔬菜4500亩,蔬菜产业量达到30000吨。二是发展养殖业,按照分散精养的原则,在东哈村小组重点发展养殖业,到2020年户均养牛8头,东哈村小组养牛达到520头以上,人均增收15000元,实现脱贫增收。三是引导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大力推广和带动家庭规模养殖和棚圈养殖建设,实现畜产品增效升值。 今年以来,探索推动以“党支部+公司+农户”为模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带领群众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绿色有机蔬菜产业,进一步加快村民增收致富步伐。全村今年计划流转865亩适合种植大葱土地,以“党支部+公司+农户”形式经营管理,仅此一项,预计全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精神扶贫,树立脱贫信心
张明清同志把精神扶贫当作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让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齐头并进,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一是关注群众的思想状况。针对部分贫困村民由于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世界观发生偏差,转而向封建迷信寻求精神寄托等问题,组织村干部开展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加以正面引导,做好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落地生根,成为群众精神世界的定盘星。二是注重文化层面的给养。在帮扶工作中,除了关心村民收成怎么样、医保办上没有、补贴到位没有,也关注村民有没有学上、有没有足够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多方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强村民文化站建设,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制定村规民约,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喜事俭办,树立崇尚文明、节俭的社会新风。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在张明清同志的带领下,如今的哈沙图村干群思想观念明显改变,一条条扶贫路正在延伸,种植以及特色产业化经营步伐正在加快,如期实现全村脱贫摘帽任务,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