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总的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咬定目标、坚持标准,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力度,落实攻坚责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排查存在问题,对重点工作和短板问题实施挂牌督战,完善工作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总结宣传,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面完成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和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反馈意见整改,推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圆满收官。
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一)确保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坚持精准施策,坚持目标标准,下足绣花功夫,逐人逐户认真研究分析,精准落实保障措施,完成剩余1.6万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新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配合国家做好贫困旗县退出抽查工作。(规划财务处、考评处牵头,各处室、事业单位配合)
(二)对脱贫重点工作实行挂牌督战。对57个贫困旗县“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后续帮扶、小额信贷、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驻村工作队管理、各类反馈问题整改等8个方面重点工作,开展挂牌督战。采取重点巡回“督”和部门牵头“督”相结合的方式,督导各地各部门的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做到底数清、措施实、效果好。(综合处牵头,各处室、事业单位配合)
(三)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领域存在突出问题全面排查摸底工作,核准底数,找准问题和短板,强化工作举措,按照标准全面解决到位补齐短板。巩固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危房改造、饮水安全脱贫成果。(社会扶贫处牵头,各处室、事业单位配合)
(四)保持投入力度不减。根据脱贫攻坚需求,加大各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确保扶贫投入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及时调整扶贫资金使用范围,适应扶贫工作需求。持续推进财政涉农涉牧资金统筹整合,定期调度整合进度、支出进度,提高使用成效。统筹做好非贫困旗县、非贫困嘎查村的脱贫工作,加大对非贫困旗县、非贫困嘎查村的指导支持力度,防止留下脱贫死角。(规划财务处牵头,考评处、社会扶贫处配合)
二、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五)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已退出的贫困旗县、贫困嘎查村和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督促贫困旗县落实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考评处牵头负责)
(六)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制定建立防止返贫监测的工作意见。对存在返贫风险的1.3万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2.9万边缘人口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范围。推行“防贫保”,运用保险行业市场化手段防止新致贫返贫风险。(规划财务处、信息监测中心牵头负责)
(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主动配合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工作,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社区治理、旧址复垦等实际问题,确保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扶贫协作处牵头负责)
(八)强化综合性保障措施。统筹落实好养老、医保、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特殊贫困人口,给予兜底保障。符合贫困和低保两项条件的“双纳入”,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社会扶贫处、规划财务处、信息监测中心牵头负责)
三、加强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九)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组织指导盟市全面开展产业扶贫项目排查,摸清产业扶贫底数,着力解决产业不可持续、带动能力不强、贫困户参与度低、利益联结不紧密、长效机制不健全、规模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支持发展庭院经济等短平快增收项目,加大农牧业品种改良为核心的种子工程投入,培育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扶持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拓宽增收渠道,开展扶贫产业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工作,提高农牧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产业扶贫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开发指导处牵头负责,规划财务处、项目管理站配合)
(十)推动就业扶贫工作。指导各盟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和技能培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就业能力。依托种养基地、扶贫车间、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推动建立完善劳务对接、就业服务平台,实行常态化的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实现就业供需无缝对接。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和带贫能力的提升,规范扶贫车间和公益岗位设置和管理。(开发指导处、社会扶贫处、项目管理站牵头负责,各处室、事业单位配合)
(十一)规范光伏扶贫。加强光伏扶贫项目管理,做好受益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及时组织更新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的信息和数据,指导各地做好光伏扶贫项目运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