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走进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新兴村的富实种植专业合作社玉米初加工厂,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玉米产品和院外金灿灿的玉米堆。“今年注册了商标,还试加工了5万斤玉米,在本镇就销售一空,现在只剩这些样品,根本不愁卖。”新兴村党支部书记刘跃相说,“我们有成熟的网络销售渠道,加工厂即将全面投产,届时将打通‘线下 + 线上’双渠道,直供电商平台和周边批发市场。”


这座于2024年年底利用153万元衔接资金建成的玉米初加工厂,主要生产玉米面、玉米碴等农产品,日产可达50吨。除自主加工外,还为本村及周边农户提供玉米代加工。
围绕加工厂,新兴村做足了“增收文章”。村里今年年初在本村流转土地1000亩,通过“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由村集体统一种植、管理和收购。“统一管理既保障了产品品质和品牌效益,又让村民安心流转土地,还能打零工增加收入。”刘跃相说。
村民王小伟是受益者之一。“土地交给村里种,我自己还能到加工厂打工,每个月有两千多元工资,既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腰包也鼓了。”王小伟说。为运转加工厂和管理流转土地,村里雇用3名长期工人,农忙时每日用工人数达20余人,今年累计发放用工费用超20万元,做到“发展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离开新兴村,记者来到大台吉柏嘎查。在距村部百米之外的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走进村部,一座新建的现代化全自动大米加工厂刚刚完成验收。
据了解,该厂是2025年乡村振兴项目,总投资57万元。
中午时分,邻村奈林村村民刘庆军来到加工厂加工水稻。“以前要开车一个多小时到库伦才能加工,这里建了新厂,20多分钟就到了,加工的质量也好,真是太方便了。”刘庆军说。


“我们嘎查水土资源好,村民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今年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创下新高。”大台吉柏嘎查党支部书记宝阿斯冷一边查看设备运转情况一边介绍,“大米加工厂既能为村民就近提供水稻加工服务,通过售卖成品提升附加值,也可以通过厂区外包或自主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双赢。”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之年,东明镇累计投入资金约1100万元,实施了8个乡村振兴项目,切实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产业为依托,结合实际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从分散种植到集约经营,从外出务工到就近就业,东明镇这“一村一产业”的生动实践,正是“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产业兴、产业连着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