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微风拂过通辽市奈曼旗的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东明镇,从达木嘎筒村绿油油的设施大棚,到哈如拉甸子村连片的芥菜田,再到北奈林村红彤彤的红干椒地,一个个特色种植如同“金元宝”,让农户的腰包鼓起来,也让乡村的秋日图景愈发美丽。
大棚里长出“金银瓜”
走进达木嘎筒村的设施大棚,一股清新的果蔬气息扑面而来。藤蔓顺着支架蜿蜒攀爬,硕大的绿叶间,嫩黄的西葫芦花点缀其间,一个个青翠欲滴的西葫芦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工人们戴着手套、手持剪刀,熟练地穿梭在藤蔓之间,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西葫芦剪下、装进塑料桶,不一会儿就堆起了小山。

“从9月1日开始采摘,只要把肥水跟上、棚内温度适宜,每天都能摘一茬,能一直采到10月下旬。”种植户徐跃伟一边查看西葫芦长势,一边笑着介绍。2025年,他在达木嘎筒村承包了42亩设施大棚种植西葫芦,还在干苏村、代筒村拓展了种植基地,总面积达150亩。“按照目前的产量,预计总产量能有50万斤左右,要是市场行情稳,这又是一笔好收入。”
西葫芦丰收不仅让徐跃伟底气十足,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每天天刚亮,附近的村民就会来到大棚务工,分拣、搬运、打包,分工明确。“最多的时候一天要雇60个人,每人每天能挣150元。”徐跃伟说,很多务工的妇女不用离家远走,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又能靠双手增加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谈及未来,徐跃伟眼中满是期待:“西葫芦好管理、产量高,市场需求也大,行情好的时候每斤能卖2元多。明年我打算扩大规模,尝试发展露地种植,把面积扩到500亩,把西葫芦打造成咱们这儿的‘金银瓜’!”
农田里起出“金疙瘩”
与设施大棚里的热闹不同,哈如拉甸子村的田野上又是另一番丰收景象,210亩芥菜田一望无际,硕大的芥菜紧紧扎根在土里,翠绿的菜叶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一群工人正在起芥菜,手拿镰刀给芥菜去缨、装车,田间地头满是欢声笑语。

“今年芥菜长得特别好,亩产达到7000多斤。”村民郑红军蹲在田里,拿起一个沉甸甸的芥菜,脸上笑开了花。他算了一笔账:“种芥菜投入低,不用费心管理,现在市场价每斤0.23元左右,这210亩能卖30多万元。”
据了解,芥菜是这片土地的第二茬作物,第一茬种植的小麦收获了16万斤,毛收入25万元,一年两收,这让郑红军心里乐开了花。“现在种小麦和芥菜,一年能挣两笔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务工人员也都是当地的村民,用工量在60人左右,每人每天140元的工资,能带动他们增收,我心里十分开心。”郑红军语气里满是满足。
沙地里摘出“丰收红”
十月大地结硕果,秋日丰色辣椒红。在北奈林村的田地上,一串串色泽红亮、饱满诱人的辣椒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筐,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红彤彤的辣椒也映红了农民灿烂的笑脸。

“你看这辣椒,肉厚籽满,品相多好!”种植户席凯站在辣椒田里,随手折下一串红干椒,满心欢喜地展示。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他,对辣椒种植技术了如指掌,2025年,他承包了150亩沙地种植红干椒,从选种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格外用心。“今年每亩能收900斤左右,按目前每斤4.5元的市场价算,一亩地能收入4000多元,收入还不错!”席凯说。
席凯的红干椒不仅品质好,销路也十分稳定。“主要销往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收购商都是提前联系好的,采摘下来直接装车运走。”席凯是老种植户,红干椒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用工很多,这让周边很多村民有了务工收入,变相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这些年辣椒种植户越来越多了,过去一些打工的人现在跟着种辣椒,既能学技术,又能多挣钱,大家干劲都很足!”席凯说。
从翠绿的西葫芦到硕大的芥菜,再到火红的辣椒,从设施种植到轮作农业,奈曼旗东明镇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在秋日的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户富、乡村美”的丰收画卷。2025年,东明镇特色种植面积达8万亩,其中红干椒的保有量达3万亩、药材2.5万亩、西瓜1万亩,圆葱、葵花、西葫芦、芥菜等特色作物“多点开花”,特色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蓄能池”,为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实现乡村振兴、强村富民开辟了“黄金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