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沁他拉街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入践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的重大意义,聚焦理论学习常抓不懈、政策宣讲更接地气、为民服务求真务实、实践活动精彩纷呈四个维度,切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感党恩初心、笃定听党话信念、坚定跟党走决心。
深耕理论武装 筑牢思想根基
街道党工委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融入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党日等进行专题学习;各社区党组织以“三会一课”为重要抓手,引导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深刻领悟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年初以来,开展群众教育专题学习70余场次,参与党员干部1600余人。精心打造“周五大讲堂”学习平台,发挥“集中课堂”作用,组织党员每季度开展集中学习1次,切实增强传播党的声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通过“家中课堂”的形式送学上门505次,帮助老党员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对于流动党员,依托“网络课堂”实时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民族政策法规等学习内容135次,保证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为提升理论实效,借助“实境课堂”,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奈曼王府、党性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0场次,让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抓实政策宣讲 凝聚思想共识
街道党工委针对不同群体“时间碎片化、需求差异化”的特征,打造多元化宣讲场景,切实提高宣讲实效性。入户精准讲,宣讲员们以“宣讲+走访”方式,一方面为家庭生活困难者讲解低保申请条件,向新就业群体普及创业补贴申领、职业技能培训措施,对普通民众侧重环境卫生整治、医保缴费与报销等事项;另一方面认真倾听群众声音,详细记录每项惠民政策落实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集中互动讲,借助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人流量大的优势,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育儿补贴、社保医保、救助补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宣讲员们运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清楚讲明白政策条文,让群众知道“惠有多少”“恩从何来”,更加有型有感“知党恩”。多方联合讲,联动共驻共建单位,聚焦“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乡村振兴领域惠农政策等内容,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党的恩情与发展成就,并向居民发放精心制作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宣传单、惠民政策明白卡,确保每位居民清晰了解政策内容。截至目前,入户开展各类宣讲525场次,发放宣传单、政策明白卡4800余份,覆盖群众12000余人。



强化为民服务 践行初心使命
街道党工委把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作为检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的重要实践,以实际成效回应群众期待。自8月26日开始,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小区楼道堆物及飞线充电专项集中整治,动员物业、网格员、志愿者等工作人员,采取“分片包干、逐楼排查”的方式,对小区楼道、楼梯间、地下室、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清理楼道堆物4522处、飞线充电1353处,安全隐患有效消除,楼道环境明显改善,居民安全意识显著增强。专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研究制定“三个说事日”制度,即通过每月10日“党员议事日”、每月20日“居民议事日”、每月30日“两代表一委员议事日”三个渠道,广泛征集群众困难问题、了解居民邻里矛盾,共办理邻里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破损巷道维修等民生实事260场次,惠及居民群众18000余人。深化“居民点单、部门领办”工作机制,采取语音留言、拍摄图片视频、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的方式,收集居民群众痛点难点问题和意见建议,形成“居民点单、部门领办”事项清单29项,按照社区、街道、旗直部门三个层面分类梳理,对能够当时办理的即刻办理,不能办理的寻求共驻共建单位协调办理,截至目前,已办理24项。



丰富实践形式 增强活动实效
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群众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中,让辖区居民在沉浸式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发自内心地感恩党、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街道结合“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利用传统节日、重要节日契机,主办“奏响五月旋律·共促民族团结”主题文艺演出,通过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将民族政策的温暖、民族法治的力量传递到每一位居民心中,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举办第二届少儿诗词诵读赛,用经典诗词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组织开展第六届“荟茶斋杯”中国象棋赛,以棋艺赛事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这些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推动了群众教育的深入开展,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入人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下一步,大沁他拉街道将持续深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以更扎实的理论学习、更生动的政策宣讲、更务实的惠民服务、更丰富的实践活动,推动辖区基层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共同书写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基层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