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五”工作总结(2021-2025年)
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风沙危害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十四五”期间,奈曼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锚定“沙海明珠”生态建设目标,以重大工程为抓手,以制度改革为保障,实现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建设任务。
(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基底持续夯实
坚持“因地制宜、节水优先、群众主体、建管并重”原则,实施以工代赈、先建后补,全面开展林草生态建设。五年间累计完成各类林草项目205.84万亩,其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82.5万亩、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28.4万亩、造林补贴项目12.12万亩、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4万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项目17.7万亩,“三北”六期工程项目44.26万亩、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16.86万亩。积极探索人工果树经济林产业,大力发展塞外红(鸡心果)、珍珠油杏、山杏、扁杏等特色林果,截至2024
年底,全旗果树经济林栽植面积76.8万亩,达到林业验收标准面积20.63万亩,进入结果期的果树面积有12.5万亩,进入盛果期的面积有3.3万亩,总产量达到6.5万吨以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建设基础。组织实施国有林场实施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支持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任务)6个,其中,建成“塞外红”苹果基地3处,500亩;大果榛子基地1处,500亩;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苍术)1处,150亩;建设保鲜冷藏库1处。
(二)资源保护机制健全,管护效能全面提升
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林草资源精细化管理,相继完成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融合工作、国有林场矢量边界确界工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与农牧部门国家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接工作。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实现72万亩国家级公益林森林保险全覆盖,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与火源管控,“十四五”期间,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
(三)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夯实事业发展根基。全面完成林长制体系建设。设立旗、镇、村三级林长,划分旗级林长责任区6个、乡镇级林长责任单位35个、村级林长责任单位364个。按照全旗林草资源现状划分网格532个,均配备护林护草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同时,先后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为各苏木乡镇场、国有林场配备平板电脑、无人机等设备,着力建设林长制智慧平台,全旗林草全域视联监控点位总数达到77处,实现全旗90%国土可视化覆盖,在传统“人防”基础上,全面提升了“技防”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到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巡查管护全覆盖,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草有人看”。推动林草执法领域改革。由于森林公安转隶、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撤销,面对林草执法弱化、力量薄弱、专业力量短缺的局面,积极探索林草领域执法改革,委托苏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查处草原行政案件,组建旗森林公安局林业行政执法大队,统筹开展林业综合执法工作,切实构建起“旗乡联动+分类查处”的执法体系。2025年,为进一步加强林草执法,构建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林草行政执法体系,一是按照自治区综合执法改革统一要求,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设林草执法中队。二是抽调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精干人员组建区域禁牧执法专班,坚持区域专项执法与属地常态化执法相结合,开展混合联动执法。三是恢复苏木乡镇林草工作站,专项负责林草工作人员编制单列管理,配合林草领域行政执法。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后半篇文章”,完成1993年以来林场农牧工养老保险退缴工作,建立2021年及以后社会保险参保机制,保障了职工切身利益。同时,桥河国有母树林场苗圃被确定为自治区保障性苗圃,兴隆沼地区小叶锦鸡儿被列入第四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名单。
二、“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抓“三北”六期工程建设重大机遇,以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目标,科学扩绿、系统治理、产业融合,统筹林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生态修复与防沙治沙。一是计划实施综合治沙27万亩,森林质量提升150万亩,草原质量提升60万亩。二是实施光伏治沙装机10万千瓦,风电治沙装机10万千瓦,年发电量4.2亿千瓦时,完成光伏治沙面积约3.2万亩。三是加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完成乡村绿化美化示范项目60个。四是依法规范林下经济管理,鼓励群众积极发展林下复合经营,打造林下经济规模化示范点21处,发展林下复合经济10万亩。
(二)林草管护与林草产业。一是严格执行禁垦禁牧各项政策,充实完善林草执法队伍,完善林草执法体系,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行为。二是认真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火灾宣传、监测、预警体系,推动林区防火道路建设,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完善防扑火预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2‰以内。三是深入开展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实施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面积75万亩,林业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0%以内。四是以“塞外红”为主导,扩大种植面积至15万亩,年产各类果品5万吨,并推动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元宝枫、文冠果等木本粮油作物,探索木本粮油产业链。五是依托宝古图沙漠公园和孟家段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沙漠探险、森林康养、民俗体验等项目。六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流转服务,推动林地集中规模化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
(三)林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构建“智慧林草”系统,实现重点场景全覆盖。二是新建国有林场管护用房17处,续建2处。三是推进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通过系统规划与分阶段推进,逐步建设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的现代化产业平台,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