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融合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博大包容、生生不息的写照。在北疆这片广袤丰饶的土地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如长河奔涌,而文物是历史的无声讲述者,记录着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奈曼旗王府博物馆以“北疆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开展系列线上展览,精选跨越千年的珍贵文物,展现北疆大地各民族在经济相依、文化共鉴、情感共鸣中铸就的深厚情谊。本期《古蕴北疆•文铸同心》节目让我们走进——辽海兽葡萄纹铜镜。
辽海兽葡萄纹铜镜,国家三级文物,尺寸直径20.1厘米、厚1.5厘米,重2.03千克,保存完整,现存于奈曼旗王府博物馆。此镜为铜铸,圆形,伏兽钮,双线高圈把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葡萄枝蔓盘曲环绕,其间六个瑞兽丰腴柔健,姿态各异,外区葡萄交错排列,不同形态的瑞兽禽鸟环绕其中,葡萄串均匀爬在界圈之上,边缘为三叠云纹。
海兽葡萄纹镜,又名海马葡萄镜、瑞兽葡萄镜等。主要流行于初唐和盛唐时期,辽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延续唐代铜镜,有仿制。内区是高浮雕的海兽在葡萄叶蔓之间攀援嬉戏,海兽的形态各异,或追逐玩耍,或回首凝望,或匍匐潜行,或仰面朝天。
外区饰一周同向环绕的瑞兽、鸾鸟、梅花鹿等动物纹饰,它们奔跑、飞翔于葡萄枝蔓之间,其间点缀着葡萄叶蔓和累累的果实。镜缘处一般饰有一周三叠云纹,起到装饰和烘托主题的作用。
葡萄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其枝干舒展、果实丰硕,象征着“富贵长寿”“多子多孙”;镜中的“海兽”融合了狮子、天马、麒麟等神话动物形象,狮纹源自波斯萨珊艺术,天马纹承袭汉代羽人驭兽传统,铜镜的圆形制暗合“天圆地方”观念,内区瑞兽象征中央皇权,外区禽兽环绕隐喻“四夷来朝”。
辽海兽葡萄纹铜镜不仅是唐代工艺的延续,更是辽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它凝聚了来自中原、西域乃至草原的审美与传统,映射出辽人在吸收、融合与创新中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一件灿烂的实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