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看东明】东明镇:党建“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发布日期:2025-09-17 浏览次数:25

      初秋时节,走进奈曼旗东明镇,目之所及皆是丰收的喜悦。

      东明镇小台吉柏嘎查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微风拂过,稻香四溢。

      受地理条件制约,随着近年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小台吉柏嘎查地下水位不断抬升,造成农田积水内涝,传统种植业发展陷入困境。全嘎查约8000亩耕地因内涝连续三年几乎绝收。

      面对这一难题,东明镇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村集体牵头与农服公司合作,首次将110亩涝洼地改造为水稻试验田。

      “农服公司出技术,我们出地,虽然头一年投入大,但预计亩产可达800斤,市场价每斤3到3.5元,效益比种苞米强多了!”小台吉柏嘎查党支书梁牡仁算了一笔经济账。今年的成功试验,为明年的规模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小台吉柏嘎查计划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让更多闲置的涝洼地变成农民的“丰收田”。

      与此同时,小台吉柏嘎查利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肉鹅养殖产业。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三方合作模式,精准投放约1万余只鹅苗到90户养殖户家中。

      “一只鹅能挣20到30元,100只就是两三千元收入。”村民宝傲道胡笑着告诉记者。这些“扶贫鹅”成为农户增收的新来源。

      据了解,该项目采用分批养殖模式,目前已有一批肉鹅出栏,销往库伦旗扣河子镇、吉林、黑龙江等地。这种“送鹅还鹅”的模式,既解决了农户初期投入大的难题,又保证了养殖效益。

      近年来,东明镇党委创新实施“1+3+N”党建提升工程,突出党建引领一条主线,实施强基、赋能、领航三大行动,打造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通过开展“模范支部”创建活动、实施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等N项党建重点工作任务,着力打造党建示范阵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在东明镇代筒村,另一番热闹景象正在上演。辣椒收集点,红彤彤的羊角椒堆成了小山,村民们忙着分拣、装袋。一排排满载的三轮车一眼望不到头。

      “我们保证精品椒最低1块钱一斤回收,让农民放心种!”代筒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龙介绍说。自2016年带领村民试种以来,王海龙发挥“头雁效应”,他始终是这个产业最坚实的“主心骨”。为了降低农户成本,村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育苗大棚,将苗价从8分每颗降到6分每颗,每亩地直接为农户节省百余元。

      如今,鲜椒产业已从最初的四户人家,发展到全村50余户,种植规模达到近2000亩。王海龙领办的合作社日收购量可达5万斤以上,年收购量保守估计2000吨,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品牌和稳定的销售渠道。

      “一亩地能挣将近2000块钱,比种苞米强多了!”种植户刘克生今年种了30亩辣椒,虽然今年产量受病害影响有所下降,但在党支部和合作社的护航下,依然保持了可观收益。

      从水稻试验田到特色辣椒种植,从鹅苗发放到技术帮扶,党组织始终站在产业振兴最前沿。

      据了解,一年来,东明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2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3.83万吨。因地制宜发展西瓜、辣椒、中蒙药材、杂粮杂豆等特色经济作物8.2万亩。实施18个嘎查村6.5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8.5万亩,发放各类政策性农业补贴2622.74万元。同时,依托区位交通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着力打通农产品外销“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引进“最后一公里”。在镇集贸市场打造大型烟火集市,吸引客流4万余人次,促进经济消费近300万元,有效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东明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任全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五大振兴领域协同发展。重点发展深加工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深化生态治理,打造绿色宜居乡村。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