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封山禁牧对生态环境的多维度积极影响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次数:10

 

封山禁牧通过限制或禁止特定区域内的放牧活动,为生态系统创造了自我修复与优化的空间,其积极影响涉及植被、土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等多个生态维度,具体如下:

 

01
推动植被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优化
提升植被覆盖度

 

减少牲畜啃食和踩踏后,草本、灌木、乔木获得充足生长空间,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逐步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基础支撑能力。

 

恢复植物多样性

 

避免适口性优良植物被过度啃食,原生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得以繁殖,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提升,打破单一化格局。

 

增强植被生产力

 

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如牧草产量、林木蓄积量)增长,通过枯枝落叶分解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形成“植被-土壤”良性循环。

 

02
改善土壤生态功能与稳定性
遏制水土流失与沙化

 

植被覆盖形成“保护层”,减缓雨水冲刷,降低地表径流速度,植物根系固定土壤颗粒,减少风蚀和水蚀,有效遏制土地沙化、石漠化扩张。

 

优化土壤理化性质

 

植被残体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肥力;减少地表蒸发,提高土壤含水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更有利条件。

 

活跃土壤微生物群落

 

植被提供的有机质丰富了微生物的食物来源,促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繁殖,增强土壤物质循环(碳、氮、磷循环)能力。

 

03
强化水文调节与气候改善作用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植被通过截留雨水、增强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稳定溪流、泉水流量,减少枯水期断流现象,调节地表径流,为湿地、湖泊等水域提供稳定水源。

 

改善局部小气候

 

植被蒸腾增加空气湿度,遮挡阳光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极端高温;削弱风力,降低风沙天气频率,使区域气候更趋温和湿润。

 

04
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链完整
修复动物栖息地

 

繁茂的植被为昆虫、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提供充足食物和隐蔽场所,吸引食虫鸟类、啮齿类动物回归,进而促使食肉动物(狐狸、鹰类等)重现,完善“植物-昆虫-鸟类-兽类”食物链。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为依赖特定生态系统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褐马鸡等)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助力其繁殖和种群扩大,维护生态系统的独特性。

 

05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
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从受损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面对干旱、暴雨、病虫害等自然干扰时,恢复后的植被和完整生物群落能更有效抵抗干扰,降低生态失衡风险。

 

发挥碳汇作用

 

植被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增加,土壤和植被成为重要“碳汇”,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有积极贡献。

 

06
减少生态退化引发的次生灾害
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植被覆盖度提高和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能减少雨水对山体的冲刷,降低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保护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封山禁牧通过减少人为干扰、释放自然修复潜力,从多维度推动生态系统向更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且有效的举措。


编辑:岳佳欢

初审:李威 包红艳

审核:李子阳

终审:闫春岭

信息来源:横山融媒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