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大沁他拉镇,沃野平畴间绿意涌动,日光温室大棚内果蔬飘香,养殖基地里牛群健硕,鲜食玉米基地中农人忙碌……一幅产业兴旺、活力奔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大沁他拉镇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核心,聚焦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项目驱动,推动集体经济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交出了一份强村富民的亮丽答卷。2024年,全镇44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400万元,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乡村振兴的动能澎湃激荡。
资源整合:唤醒“沉睡资产”释放发展潜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激活资源。大沁他拉镇以“三资”清理为抓手,组织专班对荒山、闲置厂房等集体资产展开“大起底”,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通过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等模式让“死资源”变“活资产”。双合村对1.4万亩沙荒地分类分级定价发包,年增收17万元;昂乃村盘活集体草场,打造基础母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年分红超百万元。
“过去这些沙荒地撂荒长草,如今成了‘聚宝盆’,村集体腰包鼓了,村民腰杆也硬了!”双合村副主任王喜兵感慨道。镇党委创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路径,引导嘎查村以土地、资金入股企业,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模式创新:支部领航“新赛道”合作共赢“添活力”
党组织强,则发展强。大沁他拉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企业+基地”等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兴隆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亩,统一转租种植大户并收取服务费,年增收40万元;胜利村以“EPC+O”模式建设节能日光温室大棚18栋,预计年收益280万元。
“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有保障,村民务工有岗位,集体增收有门路,三方共赢的路子越走越宽!”胜利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波信心满满。全镇重点培育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积极打造党建引领示范项目,形成“支部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产业赋能:三产融合“强筋骨” 特色经济“结硕果”
设施农业“蔬”写新篇章
走进哈沙图村智能温室大棚,长势喜人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工人穿梭其间采摘装箱。大沁他拉镇以“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发展错季果蔬和观光采摘,建成智能温室96栋、春秋棚272栋,年产果蔬360万吨,年收益超1200万元,带动1600名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刘家堡村的草莓、鄂布根包冷村的葡萄成为网红打卡地,“棚膜经济”点亮乡村振兴路。
生态养殖“畜”势勃发
昂乃养殖小区内,3000头黄牛膘肥体壮,挤奶母牛日产鲜奶2吨。镇党委以“支部引领、企业经营、村民入股”模式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昂乃”区域品牌,年产乳制品收益350万元、白酒产值600万元,带动53名村民年增收4万元。“养牛有分红,务工有工资,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昂乃村村民白音仓喜笑颜开。
鲜食玉米“链”动新动能
在先锋村千亩鲜食玉米种植基地,连片玉米秆挺拔翠绿,农户正抢抓农时进行标准化管护。先锋村通过“订单种植+冷链加工”模式集约土地1500亩,年加工鲜食玉米1800万穗,直供京津冀商超,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6万元,实现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增值。“从种到销全程有合作社兜底,咱只管种出好玉米!”种植户张建国信心十足。
“集体经济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大沁他拉镇党委书记尤景文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党建引领+三产融合”路径,推动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如今的大沁他拉镇,支部强、产业旺、百姓富的协奏曲响彻沃野。从智能温室的科技范儿,到鲜食玉米的全链发展,再到养殖小区的品牌化,这里正以党建之笔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书写着新时代强村富民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