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筑牢未成年人远离犯罪的思想防线,贯彻落实全市刑事工作部署要求,2025年4月18日,奈曼旗人民法院刑事庭(少年法庭)组织奈曼旗蒙古族中学高一、高二学生旁听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及危险驾驶罪案件庭审,以“沉浸式”普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牢法治观念,警惕身边潜藏的法律风险。
庭审聚焦的帮信罪案件中,被告人通过“手机口”技术串联多人,非法使用、收购他人手机卡及设备,为异地电信诈骗团伙搭建通信渠道,为团伙冒充快递员实施精准诈骗提供帮助。通过法庭调查,证据出示举证质证及法庭辩论完整呈现犯罪链条,被告人当庭认罪悔罪,坦言“以为只是轻松赚点小钱,没想到触犯法律”。
“原来违规使用电话卡也会犯罪!”旁听学生感叹。法官结合案情指出,青少年因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薄弱,易被“兼职”“高薪”等话术诱导,沦为犯罪“工具人”。承办法官韩笑介绍,本案中,被告人虽未直接实施诈骗,但为犯罪提供技术支持并获利及造成他人经济损失的行为已构成帮信罪,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之规定,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另一起审理的危险驾驶罪案件中,被告人因午后酒后驾车在中学门口附近造成交通事故致他人受伤,血液酒精含量超法定标准。庭审后在向学生介绍中,法官以相关事故案例与数据对比,剖析酒驾对个人影响(如吊销驾照、受到刑事处罚)、家庭影响(如经济负担增加、改变家庭生活结构)及造成公共安全威胁、造成他人生命权、健康权损害等多重危害,强调“法律不会因侥幸心理网开一面”。庭审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要提醒家人喝酒不开车,安全最重要”。
本次活动采用“法官庭前释法+现场庭审观摩+模拟庭审+互动问答”模式,将抽象法条转化为鲜活案例。在庭审开始前,刑事庭庭长郑学刚法官简要介绍刑事审判庭及少年法庭的组织结构等工作机制,并针对此次庭审涉及的帮信罪常见形式,如租售“两卡”(手机卡、银行卡)、提供技术接口、协助转账洗钱等,提醒学生“不轻信、不租借、不参与”陌生网络交易。同时要求学生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品,发现丢失立即挂失,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参与旁听庭审旨在倡导学生通过担任“家庭法治宣传员”,将“反诈、拒酒驾”理念带入家庭,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社会效应。
在两起案件闭庭期间,三名合议庭法官邀请学生换上法袍,坐上审判庭感受法官视角,邀请另外两名学生与检察官互动,体验国家公诉人的特殊身份。
学生代表也表示:这次活动会在内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对自己未来高考专业选择也有了新的规划和期待。
在谈到案件旁听感受中学生提到:“一直都听说过诈骗、帮信罪这两个词,但从未想过与自己的生活是那么近距离,特别是一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行为,就可能在无意识间就成了犯罪的帮凶。”
近年来,奈曼旗人民法院积极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审判,在做好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基础上,成立少年法庭——"薪火护翼工作室" 探索构建符合少年司法规律的审判模式。
奈曼旗人民法院少年法庭——"薪火护翼工作室"负责人、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段晓梅在活动总结时提到:“本次选取的两个案件是根据全市法院刑事审判工作中研判的涉及青少年犯罪中,犯罪比例最高的盗窃罪、网络信息犯罪、交通安全犯罪中较高的两个案件进行庭审观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维权青少年,守护为明天。下一步,奈曼旗人民法院将持续以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为抓手,通过法治副校长送法进校园、庭审公开、法治讲堂、模拟法庭实践等多种形式,推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防御”转变,为青少年成长筑起法治防火墙,助力奈曼旗社会综合治理建设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