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探索“非遗+”发展新路解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振兴新密码

发布日期:2025-01-23 浏览次数:22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奈曼旗青龙山镇四一村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在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打造特色鲜明的“非遗+”新业态,深挖乡村旅游潜力,推动产业发展和就地就业,提升文化产品和供给能力,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机构建设,担负“非遗”保护新使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工作,四一村成立了由村支书、村委委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小组,根据实际,制定《四一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聘请本地及外地非遗传承人开展授课 5 次,组织非遗传承人实地考察和交流 150 人次,对非遗保护项目进行产品开发并推向市场创造价值。

(二)推出特色产品,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以“非遗+旅游”为抓手,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通过开展“孝德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等大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充实景区旅游文化活动,持续提升游客体验感。同时,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路子,与景区、村民合作,开发“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电商”等新业态,推动特色非遗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和效应。推动实现当地石磨豆腐制作技艺和传统漏粉技艺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形成了地方独有的特色美食文化。

(三)挖掘非遗资源,开发特色文化品牌新动力。通过对石磨豆腐制作技艺、传统漏粉技艺、黏食制作技艺、皮影戏、编柳筐、绣花、老布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梳理,形成非遗资源清单,并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为后续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景区还通过开展订锅盖、纳鞋底、刻挂签、编柳筐、漏粉条、石磨豆腐、手工蒸豆包等传统非遗传承活动,开发各类非遗文创产品,形成文化品牌,每年吸引近6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四)文化传承带动,赋予文明乡风新活力。挖掘乡村文化传承本土人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开展文化结对帮扶。积极培育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和文艺骨干,演绎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用好的乡风聚人聚心聚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关系。

三、取得成效

奈曼旗青龙山镇四一村通过探索“非遗+”新业态,村内受益人数达150人以上,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累计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就业3200余人次,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加100万元以上。四一村2019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评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先后荣获“中国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自治区五星级农牧接待户”、“中国四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自治区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通辽市休闲农业龙头企业”等诸多荣誉。

2024年10月奈曼旗青龙山镇四一村《“非遗+产业” 文旅振兴乡村》成功入选“十佳”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优秀实践案例。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