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莲苏乡2024年工作总结 及2025年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25-01-06 浏览次数:32

 

2024年在旗委、旗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苇莲苏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乡工作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旗委工作要求,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全乡经济发展,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林牧产业提质增效。推进鸡心果有机认证和品牌打造,新增鸡心果经济林500亩,总面积达到8000余亩,规模、品质、效益稳步提升;巩固扩大优质种群规模,新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认定家庭牧场5个,新建2700平方米贮草库11栋,全乡青贮种植面积突破3千亩,牛存栏3.5万头,羊存栏3.8万只。二是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投入衔接资金432万元、壮大集体经济资金125万元建设东二十家子村养殖小区,投入使用后年累计出栏育肥牛可达1500头,户均增收10万元,年绩效资金可达到16.7万元左右;投入资金50万元建设占地240平米大林子村气调保鲜库,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当地农户种植鸡心果,减少运输成本,辐射周边8个行政村。

(二)聚焦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品质不断提升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丰硕。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动态集中监测工作4次,全乡共有脱贫户、监测户合计1035户2708人,其中正常脱贫户293户691人,稳定脱贫户718户1956人,监测户24户61人,动态调整4户6人,做到应纳尽纳。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信息采集排查4次,累计采集更新信息65户,调整农户基本信息、三保障与收支类信息等5000余条。实施“雨露计划”帮扶政策6人,帮扶9万元;落实产业扶持,为8户监测户分别购买基础母羊10只,为11户分别购买基础母牛1头,同时投入扶贫项目绩效资金4.5万元,为新纳入的3户监测对象申请产业帮扶资金每户1.5万元。二是农发展稳步提升。全乡粮食播种总面积8.5万亩,实施“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双向发力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实行农机社会化服务3万亩,流转土地3000亩,重点打造了大林子村6000亩玉米密植高产实验基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余元;全乡水稻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有绿色认证稻米达1万亩,有机认证稻米300亩,已注册商标5个,“苇莲苏大米”为区域性绿色有机大米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高标准完成一喷多促项目1.8万亩,深松整地项目1.1万亩。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争取资金136万元,建设西奈曼营子村道路修复项目,共修建西奈曼营子村损毁村内道路2.18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日常出行条件,为西奈曼营子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持续开展全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建立村级长效保洁机制13个,组织开展大规模清理整治行动12次,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1600余人次,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约2000余吨。四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深刻领会“三北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高标准实施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综合治沙工程6.5万亩,山水项目3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完成迹地更新106亩的造林工作,完成住建和生态领域林草湿图斑整改共857个。研究制定《苇莲苏乡禁牧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严格执行全域禁牧政策。同时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三)聚焦筑牢安全防线,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一是民生事业更有深度。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做到城乡低保、“五保”应保尽保,全乡享受农村低保814户1257人,全年共发放补贴557万元,为65名特困人员发放供养补贴63万元。为17名特困人员发放护理补贴32万元,为全乡高龄人员216人发放资金25万元,为317名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38万元,为250名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0万元。救助困难家庭336户,救助资金58万余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参保1.21万人,参保率达96%以上,特殊人群100%参保。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续保2300余人,办理补缴申报150余人,办理死亡退费20余人,办理丧葬费补助50余人,为60岁以上到龄人员申请待遇240余人。二是社会治理更有精度。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严格落实班子成员接访和疑难、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干部包联化解责任制度,化解历史遗留问题6件,劝返进京赴呼访4批6人次,信访代办69件,受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87件,接待到乡访群众14批次,受理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定期开展安全宣传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全年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悬挂横幅标语20余条,受教育群众达300余人次,检查企业76家次,及时发现整改安全隐患80处。三是服务群众更有温度。充分发挥乡党群服务综合大厅作用,优化设置了民政、社保、计生、综合窗口等群众使用频率较高的便民服务窗口,全年综窗办件量68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行政执法更有力度。全年共处理禁牧案件66件,河道巡查10余次,对全乡12家农村集市进行规范整治。五是人民武装更有高度。高标准完成征兵和民兵整组工作,对全乡55名适龄青年进行登记,共上站18名青年,4名应征青年光荣入伍。

(四)聚焦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基层党建深入推进

一是巩固思想根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乡工作主线,不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13次、专题研讨9次。全域宣传讲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围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开展三会一课、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持续开展“接诉即访”“民呼我为”活动,办理民生实事90余件。二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广“民族团结+”双融双促工作机制,创建老哈河畔“石榴红”主题品牌,打造村级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宣传“小驿站”,开展“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主题宣传活动3次,发放宣传单、宣传册2000余份,开展“集体过大节”、“团结杯”排球赛、广场舞大赛等民族团结联谊活动10场次,营造全乡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三是守牢意识形态阵地。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年内组织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2次、排查意识形态风险点1起、处置化解舆情1件、报送舆情信息16篇。着力打造规范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00余场,打造自治区级文明实践示范站1个,打造自治区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1个,“周六有约”、“青言青语”等6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在旗级项目大赛中获奖。深入开展各类典型创建和评选活动,选树旗级典型3人,乡级先进典型20余人。四是夯实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通过党委会“第一议题”、书记讲党课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解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41项,制定村级“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实施细则”28项。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专项监督5次,查办线索8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人,组织处理6人,推进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五是抓实统战、群团建设。强化“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建设,明确各支部书记为统战工作第一责任人。抓实统战理论学习,将统战理论纳入党委中心组和各支部学习计划。落实“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关建”工作机制,发挥好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老干部、残疾人、妇女儿童工作不断进步,汇聚了同心同向发展合力。

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年,苇莲苏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有力推动苇莲苏乡高质量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产业兴旺,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一是大力推动农业发展。围绕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立足全乡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计划玉米高产提升达到2万亩;以东奈曼营子村、东风村、兴安庄村和新安屯村为主,农机社会化服务达到8.5万亩;以大林子村、新安屯村和东奈曼营子村为主,实施土地托管5000亩以上。继续推进肉牛高质量发展,全乡育肥牛达到5000头以上,抓好黄牛品种改良和动物疫情监测和防控。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聚焦品种、品质和标准化生产,通过集中育秧、全程托管、统一回收加工等措施,推动“苇莲苏大米”品质提升。做强做优鸡心果特色产业,依托青岛农业大学校地合作机制和奈曼旗塞外红人才实训示范基地,发挥万佳林果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定期开展鸡心果种植、防病、果园管理等方面培训,强化鸡心果种植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二是着力培育旅游服务业发展。持续深化与宝古图旅游区发展合作,以卧风甸子村为中心,集中打造移民搬迁户的庭院经济,通过打造吃住采摘、农耕体验、篝火娱乐、特色食品集一体的精品民宿,打响“玩乐宝古图,吃住苇莲苏”的旅游品牌,带动新型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二)围绕生态宜居,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申请专项资金和利用京蒙帮扶项目,持续实施道路提质改造,持续推进全乡断头路、砂石路等修缮修建工程;争取美丽乡村项目,继续推进“亮绿净”工程;力争排水泄洪渠项目立项,解决汛期内涝农作物减产减收问题。二是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完善长效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重点打造苇治公路沿线。深入实施殡葬改革,杜绝违规乱葬土葬等行为。严格执行全域禁牧制度,加大巡查和行政执法力度,持续打击盗采行为。三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行为,持续开展森林草原违法图斑整改工作,对图斑和历年造林地块成活率低的补植补造,高质量推进复耕复种。严格落实林长制,按照林下种植规范要求,严格执行户申请、村申报、乡审批、旗备案要求,杜绝违法违规使用林草的行为。严格落实河长制、田长制,建立工作考核机制,不断提升河道水质和土壤肥力。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依托“三北”六期工程,计划实施造林4.1万亩,投资2700万。

(三)围绕乡风文明,构筑美丽幸福新格局

推动文教卫体协调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好医疗保险缴费参保工作和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力争2025年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覆盖村常住人口95%以上。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文化体育生活,计划年内开展红色电影进乡村展映156场次、大型文化活动3场次;推动树立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利用好文体广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围绕治理有效,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

一是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及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抓好信访综治维稳。开展矛盾排查行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认真办理12345热线,保持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建立治理有效、管理民主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监管体系,健全应急管理和预防机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五)围绕生活富裕,推进民生事业新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完善常态化走访、集中排查、数据比对、精准帮扶等举措。利用衔接资金、京蒙协作资金等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全力建设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优美、特色亮点鲜明的高品质乡村新样板,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全力繁荣社会事业。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就医保障,提高城乡医疗均等化水平。抓好产业就业帮扶,做好劳动力就业转移,鼓励创业、促进就业,计划年内外出务工人员达400人次;积极开发公益岗位,抓实稳岗就业,促进更多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落实各项政策补助,重点关注收入降低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加强与民政部门沟通,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和临时救助范围,做到精准救助、应助尽助。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