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八仙筒镇:农业发展的“新机”蜕变之路

发布日期:2024-10-24 浏览次数: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八仙筒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设施等新型劳动工具,推动数字技术贯穿农作物耕、种、防、收等各环节,使农业生产管理更加智能高效,为古镇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01
社会化服务促进“双丰收”

秋收时节好“丰”景,田间地头采收忙。眼下正是玉米成熟收获的季节,连日来,八仙筒镇各嘎查村的田间地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驰骋在沃野之上,古镇大地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悦景象。

在八仙筒镇永兴甸子村,大型收割机和运输车辆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玉米连茎带穗卷入机器中,摘穗、剥皮、脱粒、秸秆粉碎,整个作业一气呵成。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让村里的老人们开了眼,农业生产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永兴甸子村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政策,实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农机合作社“双社联合”,助力秋粮生产。

“我们合作社为周边村民提供机耕、机收等农业托管服务,最近赶上丰收季,订单都忙不过来!”永兴甸子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马海龙说。
在八仙筒镇,以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为抓手,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依托,以农机合作社为支撑,农业服务机械不断换代升级,精量播种、导航播种、无人机飞防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走入田间地头,全镇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将达12万亩以上,涉及36个嘎查村,带动群众务工1000余人次,助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02
科技赋能农业向“新”力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乌兰章古村的稻田里,机器轰鸣,两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簇簇饱满的稻穗被快速卷入收割机内。

有着四十年种植经验的党支部书记李华回忆起以前的情景,感慨万千:“那时全靠人工种植,条件有限,每亩水稻产量仅700斤左右。如今,科技发达,肥料、种子先进,水稻最高亩产可达1300多斤。”科技的进步,让李华这样的种植户切实感受到了可喜的变化。
“我种植了70亩水稻,现在种植、收割全是机械化,3天就收完了,比过去节约了20多天。”祝庆苓开心地说。
03
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新业态
在道贝尔筒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施工队伍分工明确,有序操作着机械进行农田机井深钻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项目施工以来,道贝尔筒村副主任杨卫民就经常到施工现场与项目负责人了解施工进度。“我们村农民浇地以前主要是大水漫灌,费时费力费水,每年浇地成为了一项苦差事,如今,马上就能实现‘精准滴灌’了,大家都非常期待。”
据了解,当前正在建设的八仙筒镇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门迪浩来、硭石、毛盖图、垦务局等23个嘎查村,覆盖5.5万余亩耕地。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耕地与水资源利用将进一步改善,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农机作业效率和道路畅通率显著提高,亩均可增产100公斤以上、增收超140元。

夯实“耕”基才能筑好“粮仓”。近年来,八仙筒镇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余亩,占总耕地面积20%。通过项目,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高农牧民收入奠定了扎实基础。
产业智能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要向“数”谋“智”,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近年来,八仙筒镇依托惠农政策落实,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激活了八仙筒镇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细胞”。下一步,八仙筒镇将继续抓好农业这一富民之本、致富之源,突出农业现代化服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