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屯是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的一个自然村,全组89户、315人,是典型沙区,土地贫瘠、耕地少,2016年以前,经济基础十分微弱,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始终徘徊在3500元左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6人。为彻底摆脱贫困状况,伊和乌素嘎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改革第一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756元,比上年增长120%,贫困户一举脱贫,帮助村集体获得分红收入9万元;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余元、较改革前人均高出1万多元,带动村集体经济突破29万元。
把牢“改革方向”,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创新推动共同现代化的政策措施,赋予改革发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全面统筹谋划。组织包联干部和嘎查村“两委”班子先后赴呼和浩特、成都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交流,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紧密结合本地土房多的实际,充分利用“消灭土房”的政策机遇,研究提出将庙屯村民从旧址迁出、实施异地安置、保留旧址房屋、打造民俗旅游村的指导性意见,形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伊和乌素嘎查庙屯小组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实施、协调、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保障改革项目有序实施。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嘎查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积极入户宣讲,提高村民对改革的认识,打消村民的各种顾虑进,统一共识,凝聚人心,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立足“资源禀赋”,撬动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引擎。立足本地民俗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禀赋,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推动闲置资源变为创收资产。整合“零散”土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立足市场需求、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沙漠水稻、红干椒、玉米等优势特色作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破解了土地细碎化、农民收益低等问题,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2023年,农户每亩土地分红最高达到1200元。唤醒“沉睡”土房。按照“土、旧、俗、真”的原则,对旧址闲置土房进行修缮保护,建造户外拓展训练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民俗文化展览馆等延伸旅游设施,集中力量打造以旧址房屋建设为主体的民俗旅游村,持续擦亮“乡愁故里、民俗庙屯”旅游品牌,形成了以旧址民俗体验、新村田园休闲为主框架,集农耕文化体验、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研学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接待游客破11万人次、旅游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0万余元。乡村旅游带动农户办起农家乐和传统民宿、增收20万余元。
激发“内生动力”,拓宽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积极探索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制,全力促进农户与市场无缝对接。结合旅游业、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规划,成立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畜牧业限公司、乡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按照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公司经营管理。在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农民使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公司,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实行股份制和公司化经营后,大量劳动力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入股村民不仅依靠股份获得分红收益,还可以通过外出务工或者直接成为本地公司工人再获得一份收入,进一步拓宽了经济来源渠道。2023年,村民务工创收就高达200万余元。
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实际情况,以激活各类发展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创新生产经营机制为抓手,成功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使庙屯从一个土地贫瘠的贫困村转变成了一个宜居宜业、美丽和谐的特色村庄。在发展中注重让各族群众成为实践主体,作为创造者、推进者和受益者,村民钱包鼓了、集体经济强了、基层基础牢了、村容村貌好了,正有力诠释了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共建美好家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