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保经办机构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必要性

发布日期:2024-05-09 浏览次数:64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医疗保险体系虽不断健全与完善,但是要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需求,需要不断加强医保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基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是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6大医保制度纵向延伸为补充,二者共同构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标

医保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来约束和规范业务人员在经办业务过程中的行为,达到防范风险、维护基金安全、保障参保者利益的目的,也是一项对操作系统的规范,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控有效、考评严格、纠错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因素涉及政策制度方面、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参保人员和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各地医疗保障经办机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直接经办单位,医疗保险资金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医疗保障服务的效果,基层医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管理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医保经办机构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各项制度不完善,有的即使有制度,却不按制度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管理需要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如果领导只管安排部署,不抓落实,那么内控制度建设势必流于形式。

(二)内部权责分配不合理

各项业务权限不清晰,导致工作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发现问题互相推诿,造成内部管理监督的盲区,因而出现漏洞。

(三)经办业务操作规程不严紧,以主观认为替代规范

从无到有的内部控制与长期形成的习惯和思维定势必然会有冲突,有时业务人员很容易以主观经验替代规程要求、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从而导致业务办理结果不符合规程要求,甚至造成基金流失情况。

(四)业务科室之间、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衔接存在漏洞

基层经办机构业务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不强,造成业务重叠、信息更新缓慢现象;与医保经办业务相关的民政、税务等部门的沟通不及时,造成参保人员身份确认有误、参保缴费到账日期与享受医保待遇之间出现时差。医保经办业务是一个整体、一条紧密相连的链条,从医保报销资料收件之日到初审、复审、复核、支付等环环相扣,需要不同的各个环节加强沟通,发现某个环节中出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问题,保证参保人正常享受待遇。

(五)对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参保人员稽核力度不够,核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以致欺诈骗保现象发生,造成基金流失。

(六)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专业度不高

内部控制执行人员要熟悉医疗、行政、审计、财务等专业,才能在内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风险并正确判断。目前基层经办机构面对繁杂的具体工作,每天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大部分人对内部控制的工作原则、制度设置、控制内容不了解;从事内部控制的配置人员不足,经办业务缺乏独立性。内部控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上级主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缺少科学性指导和有效监督,使得内部控制往往停留在纸面上,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内部管理是一项管控过程,而不是停留在规章制度中的教条,单位的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项流程都是内控管理的一部分。随着全民医保的实现,医疗保障工作在民生保障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人民对医疗保障力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不被非法侵占,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其保障力度。医疗保险内部控制制度是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不被非法侵占的“安全网”,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是必要的。

(一)加强内控管理,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内部岗位之间构建良好的监管和约束关系,同一业务办理口径一致,目录内外药品归类准确,有利于实现医保基金的合理管控,从而提升医保经办机构基金应用平安和标准。

(二)加强内控管理,以医保经办机构的“内严”,促进方便群众办事服务的“外简”,严格落实内控管理的各项要求,遵循内控合法性、全面性、规范性、有效性和制衡性的原则,对中心组织机构、业务运行、基金财务、信息系统使用安全、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内部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止内部控制管理存在漏洞,保障医疗保险资金的安全性。

   (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漏洞,就会影响医疗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医疗保障服务效果受到影响。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