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发布日期:2024-07-22 浏览次数:29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文化自信,能够彰显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助力塑造更加积极、自信、开放的国家形象,从而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文化自信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能够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中华民族故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是与时俱进、多元并蓄的力量的表现,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可以塑造人。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才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坚持以文化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以内在文化品质塑造外在形象。创设以文化人的活动场景,充分考虑活动的体验性和启发性,开展文化底蕴深厚的全民性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之中,突出共有的文化记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情境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建设共有的文化空间,重视空间场域符号的启迪价值,将创新发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范畴。在农村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在城市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挖掘中华文化丰富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要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映照着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凝聚“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的共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开展文明对话。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

      (作者简介:雷霆,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甜,新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