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深入实施“三项计划”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日期:2024-01-11 浏览次数:25
    奈曼旗聚焦主题、紧扣主线、党政主抓,以“三项计划”实施成效全面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质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找准工作载体,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进“三会两制一课”(团支部大会、团支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团课)、主题队课、开学第一课等,常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各族青少年手拉手等活动。创新开展了“中华诗词天天诵”活动300余期。成立“石榴籽”青少年宣讲队,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搭建各族青少年沟通交流桥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向草原”志愿服务队和北京师范大学曼里行调研队等通过直播连线、公益捐赠、互通书信、调研参观、暑期夏令营等方式开展了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学、帮扶助困活动,线上线下共覆盖800余名青少年,架起了各族青少年跨区域沟通交流、共同成长的桥梁。举办青少年交流培训以学促行。制定了《2023-2024年奈曼旗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重点工作方案》,把做好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列为《方案》重点内容。组织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召开了西部计划志愿者交流座谈会暨“青马工程"西部计划专题培训会,倾听志愿者心声,激励志愿者以学促行、砥砺奋进。积极组织参加自治区“润心”大讲堂公益讲座,奈曼旗菅兰老师的“网络游戏成瘾——如何解救我们的下一代”讲座在全区范围内开讲。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彰显时代担当。深入旗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举办了“雷锋班”,开展了“守护星星的孩子 传递蓝色正能量”学习雷锋志愿服务、“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好少年”主题演讲、“家国又清明 鲜花献英雄”“紧紧抱成石榴籽,同心共育团结花”等教育实践活动,传承和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广大青少年心中,有效增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依托优势特色,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

    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文旅”工程,坚持守正创新,注入旅游发展新内涵。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地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内涵,利用乌兰牧骑惠民演出、版画创作、非遗“六进”、内蒙古沙漠那达慕、诺恩吉雅农牧民文艺演出等文化和旅游活动,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中华文化故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突出推广中华文化符号。通过在庙屯旅游区、王府博物馆等景区(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厅、景观雕塑,播放相关公益广告,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等,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将乌力格尔、刺绣、版画、马头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培训课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开展非遗展演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展文献搜集、古籍知识讲座、展览、互动体验等推广活动,通过活化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文旅新场景,更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造文旅融合旅游路线。依托现有沙漠、湿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特色产业资源,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促进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组织开展了土城子杏花节、青龙山丁香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实现旅游与周边乡村协同发展,让游客在游览体验中感受党领导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巨大成就。2023年,全旗共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发展中华文化创意产业。举办2023年奈曼旗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推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市场前景较好、体现中华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积极开发麦饭石、牛肉干、版画、小米、荞面、奶制品、民族工艺品等元素,引导相关企业主动研发,现已经具有中华麦饭石、本原版画艺术、白音杭盖食品、蒙古包食品、老哈河粮油、青龙山粉条、蒙古族服饰、石咀小米等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品牌。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草原儿女心向党·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宣传演出活动。创作出《永远的祝福》《大好内蒙古》《爱的方向》《家国》《梁东明红色家书》等文艺作品。

    抓实具体举措,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

    搭建各族群众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奈曼旗加大对劳动力人口、待业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吸引了发达地区的企业和各族群众走入奈曼旗,为各族群众搭建平台,提供便捷服务,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提升技能,推动了各族群众的双向流动,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共开设41个培训班次,受训人数1709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或就业去向1226人。建立全方位嵌入式管理工作机制。在各个社区全面建立完善“五表一台账”工作模式,建立各族人口详实信息库;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将少数民族居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均纳入网格管理内容。创新“六推六促六互嵌”工作机制,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工作试点社区2个,有效促进了各族居民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在社区组织开展“书画交流会”“草原儿女心向党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文体娱乐活动,搭建政策理论宣讲、传统文化传承理论宣传平台,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惠民政策、典型模范事迹送进居民家庭,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局面。构建特色志愿品牌提升服务质效。立足各族群众杂居特点,成立“民族融合之家”,打造“民族特色工作室”,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等,使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坚持发挥社区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我帮你进行时”“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医保、就业、社会保障和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依托“六联六建”工作机制,以“居民点单、部门领办”为载体,为各族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辖区各族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