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群众之事 凝聚奋进力量
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刘家堡村党支部书记 乔玉存
刘家堡村位于大沁他拉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辖刘家堡村和莫户皋村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534户,1802口人,党员39名。现有耕地0.36万亩,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为主。
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深刻领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按照“讲政治、顾大局、勇担当、求实效”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改善提升村民生产生活质量,扎实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刘家堡村积极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依托集中学习、组织帮学、送学上门等形式,推动主题教育在村里“热”起来。每次集中学习之后,都鼓励党员积极主动发言,谈想法、讲建议、分享学习心得;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志愿者为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的党员开展送学上门助学,通过送“讲”上门等形式开展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博大精深的思想转换成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用地方话讲地方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认真聆听老党员对村庄发展建设的看法和建议,让党员真切感受到了组织的力量和温暖。我们坚持以干实事为方向,积极将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上,主动解决各村小组路灯不亮、路面修复等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通过解决“一件件关键小事”来办好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的恩、念党的好。回过头看,主要有“三件事”促进我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逐步变成了富裕文明的小康村。
最满意的事——壮大村集体经济
2000年以前刘家堡村是典型的贫穷落后村,不仅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内发展还比较落后,更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多,还欠下不少外债。为了摆脱困境,解决刘家堡村多年遗留的难题,就要改善治理理念,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村两委班子多方争取项目,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增收,2018年,彻底还清了集体62万元债务。2019年以来,我村已逐渐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设施农业、光伏项目三大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逐年增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多万元。一是引导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党支部+农户”产业经营模式,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带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按800元每亩集中流转二轮延包耕地1700亩,流转土地占全村土地60%以上,初步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流转的土地主要种植小麦、葵花、高粱等经济作物,吸收劳动力就近务工300人,人均增收5000元。二是挖掘设施农业潜力。刘家堡村交通运输条件优越,设施农业产业起步早,因受困于规模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多年始终未能将设施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村党支部紧抓机遇,整合项目资金631万元,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16栋17088平方米,主要种植草莓、吊蔓西瓜、羊角蜜等绿色果蔬,打造成了特色休闲采摘园。采摘园以“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经营管理。村集体每年收取25万余元固定收益,同时农户也可获得“租金+薪金+分红”的三重收益,有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三是做好光伏发电项目。积极争取光伏发电项目,动员村民发包闲置的荒沙地,建设占地200亩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余元。
最牵挂的事——村里的“那些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实意、坚持不懈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可,才能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早年前,刘家堡村部分村干部群众意识淡薄,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有时会侵犯群众利益,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对立。村民法律意识不强,信“访”不信“法”。加上村庄本身贫困,村民间邻里纷争、家庭矛盾又层出不穷,竟成“死结”。面对这些问题,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完善了多元化矛盾解决机制。一是注重源头防范,构建矛盾化解新格局。建立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体系,采取“读、说、听、记、学、办”六字工作法,建立村级矛盾化解调解室,构建“党政主导、综治协调、源头防范、多元共治、司法保障”的“诉源治理”工作新格局。“小事不出村”,充分发挥“五老”作用,让夕阳红继续红到村民之中,当纠纷发生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摆事实讲道理,说通讲透法律政策,促成矛盾各方达成和解。同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培养一批“法治带头人”,挖掘一批“法律明白人”,有了一批“稳定守护人”,形成“共管共防共治”的局面。积极打造“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新网格,网格员根据邻居关系来划分包户,更容易实时掌握邻居情况,大到重大事故,小到邻里纠纷,都能随时处置问题及接受任务,做到矛盾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快处置”。通过“睦邻”网格化管理,“远亲不如近邻”“人和百业旺”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二是强化源头治理,增添矛盾化解新动力。刘家堡地处市郊,民事纠纷时有发生,面对调解员的法律素养不足而导致有些复杂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就采取了让调解员主动与公、法、司、信等部门对接取经,并运用在实际调解之中,仍化解不成的,调解员再主动邀请公、法、司、信等部门专业人员到村到户进一步调解直至调解成功,有效的减轻或避免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最重要的是夯实源头基础,将多元化矛盾解决机制与群众密切联系、工作有效衔接,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例如2020年,我村集中流转的1700亩耕地的经营者在利用无人机喷施小麦早熟剂农药时,不慎致相邻周边200多农户的多种农作物遭受药害。村民们找村里,我村首先协调加害方向村委会预先支付了10万元保证金,同时对各户的受损情况进行了初步登记并稳控群众等候妥善处理,随后我村向镇政府汇报,镇政府抽调农科、司法、信访、派出所精干人员与村两委班子组成调解工作组,根据作物的类别先后按果树、黏玉米、谷子、辣椒和玉米分四次成功调解解决完毕。将一场激烈的群体性事件彻底消灭在萌芽状态,将该事件的社会影响最大限度地控制在了村内,并做到了案结事了。三是重视文明创建,搭好“德治”舞台。随着村集体经济壮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资源,在节日节点开展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崇德向善宣传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使德治自律深入人心。坚持以文养德,在基层持续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文明庭院”民主评议道德“红黑榜”,将孝亲敬亲、庭院整洁等方面的先进典型事例在“红榜”上张榜宣传,将不讲卫生、不赡养老人等不良行为在“黑榜”上曝光批评,用家风带动民风,引导村民积极向上、争当先进,努力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村党支部与520户农户签订移风易俗、勤俭持家承诺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开展勤俭持家光荣户评选,每季度开展1次村民道德培训。
近十余年来,我村实现了“矛盾及时化解,大小事不出村”,村内“0上访”的社会治理成果,由原来的“老大难”村转变成为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矛盾化解了,老百姓奔向好日子的心气更足了。
最在意的事——脚踏实地、坚持学习
如果说村党组织是一面旗帜,那么我们村书记就是这面旗帜的旗杆。如果旗杆是直的、高的,则党组织这面旗帜就会高高飘扬;反之,旗杆歪了,这面旗帜就飘不起来。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村支部书记,千条万条,我告诫自己首要的一条就是公道正派,廉洁奉公。工作多年来,我始终把坚持脚踏实地,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我的责任和义务,始终坚持以事业为重、以群众为本,处理问题时确保一碗水端平,对待群众一视同仁,不以权谋私,不优亲厚友,不嫌贫爱富,不搞宗族派性,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我们是农民,大家都有一种淳朴的感情,最讲实际。所以,老百姓也希望他们的当家人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和他们净说假话,玩虚的,常此以往,只要有一、二件事,他们就会不再信任你,就会疏远你,甚至反对你。我们坚持与村民上下同心,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全村脱贫户15户51人,未出现返贫问题。与村两委成员共同研判,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134件。主动对接公交车公司,在刘家堡村设立公交站点,同时为345名60岁以上老人集中代办“老年卡”,解决群众“出行难”。积极争取“幸福家园”项目,多方筹措资金15.8万元,安装路灯129盏,照亮群众回家路。
同时,农村是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前沿阵地,而农民的思想却相对闭塞保守,文化素质较低,要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坚持及时学习研究党的各项政策,积极了解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运行,不断研究和更新农村电商的相关知识,用学到的政策方针转换成一次次村民集体会议上的“苦口婆心”,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又用了解的这些政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相关的项目支持,有了项目资金支持,再加上我们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定会使得我们刘家堡村变得越来越好。
未来,我相信在旗委、旗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刘家堡村会越来越美,村民生活会越来越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