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突出“融”的导向推动民贸民品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12-08 浏览次数:150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突出“融”的导向推动民贸民品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曼楚克庙村位于八仙筒镇人民政府北38公里处,全村共有249户671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3人,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劳务输出为辅。近年来,曼楚克庙村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核心、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谱写曼楚克庙村“富美和乐”新篇章。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在“富”字上下功夫,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综合自富、共富、村富,逐步实现产业兴旺、民富村强。引导村民在传统种养殖的基础上,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劳务输出等,提振村民增收信心,助推自富渠道多点开花。组织致富带头人召开交流经验座谈会,通过共同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探寻村民共富新途径。建立劳务输出联络点,召集劳务经纪人进行信息共享,多措并举增加群众务工收入。探寻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举措,依托周边文化旅游资源,重新改造、设计原有旅游产业,按照酒店的布局模式在村内设计民宿、农家乐30户,供游客吃、住、购买预包装农产品,增加休闲旅游收入。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种植圆葱、辣椒等特色作物,并辐射带动周边嘎查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务工岗位,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在“美”字上做文章,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环境

      努力打造人美、家美、村美“三美共建”的乡村美学,内外兼修刷新乡村颜值。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完善“四会”组织,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加强个人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弘扬孝老爱亲,涵养清风正气。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教育,开展“七美一优”评选、孝廉文化讲座、家风故事宣讲等文明创建活动,年初以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5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800人次。积极创建“美丽庭院”“清洁之家”,不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全民义务劳动日”活动,积极推进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小村屯向美丽宜居大农村转变。2019年获得自治区级文明村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卫生村。

      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核心,在“和”字上求突破,打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根基

      注重以宣促和、以调促和、以议促和,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综合能力。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先导,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组建宣讲志愿服务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使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运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政策法规等线下宣传宣讲教育活动15场次,覆盖群众百余人次,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治理共联”工作机制,有效协调整合多方力量,合力解决辖区民政救助、综治维稳、环境卫生等各类问题。2023年,曼楚克庙村办理民生实事56件,以实际成效彰显基层治理由“堵”到“疏”的民生情怀,不断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促进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注重发挥各类群体作用,涉及“三重一大”事项,组织村民进行议定,进一步提高村务决策的运行质量,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在“乐”字上见实效,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氛围

      号召全村以服务为乐、奉献为乐、团结为乐,努力绘就出农村和谐安乐、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画卷。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增设便民服务事项,积极做好帮办代办服务,切实增强村定补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以村民需求为导向,以村民参与为动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共融”工作机制,持续抓好“双阳互助”“风启巾帼”“微实践”“网格零距离”4个志愿服务项目,动员党员、妇女、网格员等各类群体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曼楚克庙村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70余场,切实提升了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开展村庆、集体过大年、趣味运动会等“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活动,推动各族人民共同繁荣进步。截止目前,已连续举办村庆活动12年,累计参与活动各族群众超8000人次。

      下一步,曼楚克庙村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信息来源:八仙筒镇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