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廉洁文化-温润如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崇廉尚廉作为优良的传统,在时代的洗礼中历久弥新,从古至今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也渗透在文物之上。这些寓意明显、内涵丰富的清廉主题文物,寄托着许多古人高洁的个人追求和自我修养。
古人对玉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正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们常将玉佩戴在身上,用玉的品质作为自身的德行标准,以表清正廉洁,代表了君子清正高洁的形象,备受推崇。
元透雕螭龙纹玉带饰,国家一级文物,长7.9厘米,宽6.2厘米,厚2.1厘米,重246克,保存完整。现藏于奈曼旗王府博物馆。
玉质洁白,玉质温润晶莹,为纯正的和田玉料雕琢而成,整体为椭圆形,正面透雕两只螭龙,一上一下,遥相呼应,中间透雕花卉纹,整个玉雕设计巧妙,主体突出,线条流畅,雕工精细,图案采用了圆雕、半圆雕、浮雕、镂空雕、巧雕等玉器制作的大多数工艺,层次亦非常丰富,多达四层,富有立体感。玉带扣饰是由玉带钩演变而来,是一种束腰带用具,由钩体和扣体组成。钩体前端雕一弯钩,多为龙形;扣体前凿一圆孔为扣,钩体和扣体正好能钩连在一起。钩体和扣体一般呈方形或椭圆形,正面有浮雕或镂雕纹饰。据有关资料记载,玉带饰件出现始于汉代,流行于元明时期。清代时玉带扣饰件已失去其实用性,更多用于体现玉器的艺术性。
玉,被赋予了各种美好寓意,是古人对美好人格境界的向往。从古至今,君子比德于玉,《左传》中"子罕辞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子罕并非不爱美玉,只是与其相比,他更珍视自身的清廉美誉罢了。此后,"玉"便与清正廉洁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淡薄得失,但大是大非面前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然。今非昔比,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玉中窥探到古人廉洁的品格,从而净化心灵,校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