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八仙筒镇:种植技术忙改良,农民增产又增收

发布日期:2023-08-24 浏览次数:163

八仙筒镇:种植技术忙改良,农民增产又增收

     今年以来,八仙筒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改善种植技术,助力农田高产增收,提升乡村经济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耕地轮作提产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巩固粮食产能,八仙筒镇积极探索耕地轮作发展模式,持续在农业增产增收上发力。

     走进八仙筒镇硭石嘎查,一排排玉米长势良好,站在地头放眼望去,连片的玉米植株挺拔整齐郁郁葱葱,一个个玉米棒子修长饱满,丰收在望。

     据八仙筒镇硭石嘎查党支部书记王永介绍,眼前的玉米地里去年种植的是花生,通过轮作,预计年底亩均产量可提高约100斤,加上每亩150元的耕地轮作补助,亩收入将比实施耕地轮作前提高约300元。

     据悉,2023年,八仙筒镇硭石嘎查耕地轮作面积292亩。

 

     近年来,为进一步保障全镇种植结构的及时调整,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引导农民转变种植方式,八仙筒镇积极推广轮作换茬,鼓励发展特色种植,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同时,积极落细落实上级种粮补贴政策,对规模轮作种植的农户按种植面积给予补助,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户种植积极性。2023年,八仙筒镇耕地轮作面积达952亩,年底全镇增收将超3万斤。

 

 

“一地两种”促增收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今年以来,八仙筒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化技术指导、落实政策扶持,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年初,八仙筒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各嘎查村,与“两委”干部、种植户讨论,根据各嘎查村的地势、水源等条件,因地制宜确定种植保收方法,确保粮油生产只增不减。

     入夏以来,八仙筒镇积极组织农技人员下村,指导种植户做好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和田间管理。

     在八仙筒镇大树营子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玉米枝繁叶茂,玉米叶下,一株株大豆苗又粗又壮,规整排列,密植玉米与套种大豆带状种植,一高一低,层次分明。

 

     据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就是根据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特性,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利用植物边行效应,让玉米高位作物边行优势更为突出,大豆低位作物受光空间更为充分,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地双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这个模式很有优势啊,技术指导也很到位,今年的收成一定比往年好”八仙筒镇大树营子村种植户介绍到,预计年底玉米亩产1400斤,大豆亩产200斤,按照去年的市场行情,亩净收入可达1400元,再加上政策补贴,可轻松实现“一地双收”增粮目标。

    据统计,2023年,全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788.5亩。

 

 

高标准农田节成本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近年来,八仙筒镇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筑牢“耕”基。

     宽阔平坦的田间道路、平整有序的农田地块.....行走在八仙筒镇迈吉干筒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放眼望去,绿如翠玉,美如画卷,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一幕幕良田美景尽收眼底。

     “用上滴灌后,半个小时就可以浇一亩地,年底每亩玉米还至少能增产100斤,”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迈吉干筒村的农民滔滔不绝。曾经的迈吉干筒村农民浇地是大水漫灌,费时费力费水,浇地成为了一项苦差事。如今,迈吉干筒村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浇地的效率提高了,村民的支出减少了,劳动力解放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的让迈吉干筒村焕发新生机,给老百姓带来了真真正正的实惠。

     近年来,八仙筒镇积极抢抓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机遇,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47万亩,覆盖辖区13个嘎查村。   

     目前,在八仙筒镇衙门营子村、巴彦敖包嘎查等6个嘎查村正在实施2023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面积达8300亩。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八仙筒镇坚持以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变,让全镇农业产业“耕”基更加夯实。

信息来源:八仙筒镇人民政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