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八仙筒镇:以生态为“底色” 推进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近年来,八仙筒镇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大造林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稳固双赢的局面,助力乡村振兴。
沙海变绿林,生态屏障筑牢北国边疆。八仙筒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暨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将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生态转型、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推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2022年以来,八仙筒镇在乌兰额日格嘎查、扎哈塔拉村、南图勒恩塔拉嘎查等嘎查村完成造林6.7万亩,荒地披上了绿装。
“以前每到春季4、5月份,这里经常会漫天黄沙,流动的沙丘到处都是,有时进村的路都被沙丘盖住了。如今,栽的这些树苗,不仅改变了我们居住的环境,以后树长大了,没准还能吸引外地游客来我们这看看美丽的景色呢。”一提到现在生态建设的好处,南图勒恩塔拉嘎查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近日,走进八仙筒镇南图勒恩塔拉嘎查,道路两旁的松树挺拔笔直,一幅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据了解,该松树是八仙筒镇今年实施的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今年5月初,在八仙筒镇扎哈塔拉村至南图勒恩塔拉嘎查18公里道路两侧共计栽植了1.5万株松树,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绿林增收益,林果模式改善群众收入。在恢复生态的同时,近年来,八仙筒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种植沙果、鸡心果等经济作物,提升综合治理效益,推动发展从‘资源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
位于八仙筒镇东孟家段村的林果基地是八仙筒镇特色经济的一个缩影。
东孟家段村东侧的2000亩林地在2019年以前种植的都是杨树,因为市场行情不好,树木长成后或被劈柴烧火,或放置无人护理,后来开始种植玉米。
2019年,东孟家段村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经过一番细致考察后,村党支部决定利用这2000亩林地发展林果产业,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起初,村民对此持怀疑态度。经过村“两委”成员的积极动员,村50余户将原来种植玉米的2000亩土地改种果树,其中,鸡心果树1500亩,沙果、123等品种果树520亩。
果树进入产果期预计需要3-4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孟家段村又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了红干椒、谷子、绿豆等经济作物,平均每亩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
经过3年的精心管理,近500亩果树于2022年挂果,喜获丰收,每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2022年底,果树为全村果树种植户带来了200万元左右的增收。
在看到鸡心果的好前景以后,村民们纷纷对果树产业充满信心。目前东孟家段全村152户村民中,有80户以上已开始种植果树。东孟家段村实现了以生态经济林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目前,全镇林果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其中八仙筒镇代林筒村千亩果园的沙果和123苹果成功申请到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和商标,目前,年产量达3500吨,年户均收入近3万元。
林果换新颜,资源利用美化村屯容貌。为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八仙筒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引导各嘎查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开展村屯绿化工作,实现从“净起来”到“绿起来”的全面提升。
2013年,八仙筒镇曼楚克庙村“两委”班子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貌,创新探索街巷经济,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在村道路两边栽植鸡心果树,使村内道路两旁的“方寸闲地”变成“增收宝地”。
在村“两委”班子的号召下,曼楚克庙村村民主动参与,人人动手,个个出力,使环境整治延伸到了村里的每家每户、每个角落。目前,家门口的鸡心果树每年可为每个农户带来收入500元,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收入。2019年曼楚克庙村获得了自治区级卫生村荣誉称号。
2021年以来,八仙筒镇新树林村等嘎查村纷纷学习曼楚克庙村美化村屯环境经验,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改善村容村貌,栽植鸡心果、123苹果等。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还有助于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推动了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升级。
下一步,八仙筒镇将继续依托自然资源做文章,通过多举措推动绿色生态发展,走出一条生态、致富两不误的绿色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