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德号嘎查党建+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南大德号嘎查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发展、助振兴”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倾力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水平。
一、基本情况
南大德号嘎查地处兴隆沼北边、辽河南岸之间的平原地带,位于明仁苏木政府西15公里处,总区域面积1.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林地面积5000亩,村屯占地面积1000亩。全嘎查常住户共262户,1034人口,其中蒙古族人口678人。嘎查以种养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产业发展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组织,让堡垒“强”起来
今年年初,按照通辽市委组织部、奈曼旗委组织部提出的“五个三”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要求,南大德号嘎查超前谋划落实,“两委”齐抓共管,2022年6月底前完成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质量提升。提质改造后,中心内划分了综合服务、党群活动、宣传教育、共治理事4个功能区,内设综合服务大厅、群团之家、妇女之家、党员活动室、综合治理中心等10个功能室,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减少了办事多跑腿的次数;根据分工设立了4个办事窗口,服务事项、流程制度全部上墙,制作了服务宣传指南,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通过视频、图版等方式,加强对党员群众日常学习力度。制定干部去向牌,组织保洁员每天开展卫生清理工作,重新更换了房门、门牌,重新对中心外墙进行了粉刷并将台阶进行装饰,中心整洁明亮,环境舒适。目前,党群服务中心每天接待办事群众10余人,日办理事项从之前的3件到现在的10件。充分彰显了南大德号嘎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党建+产业,让产业“兴”起来
今年年初,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向嘎查村全体村民征求意见,整合出村集体现有空余土地800亩,初步与262户承包户达成外包协议,每年向嘎查村提供承包费24.8万元,共外包五年,目前为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24万元。通过打井上电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提升村内所有耕地基础条件,大大优化了土地利用率。以建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有效载体,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资源共享,产业融合”的原则,发挥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头雁作用,深化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目前,南大德号嘎查形成了“红干椒种植、高产玉米种植、谷子种植、庭院经济”四大特色板块,带动了整体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三)党建+志愿服务,让满意“高”起来
为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增加集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南大德号嘎查建立了强大的志愿者服务团队,现有团队成员共46人,其中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52岁。多数志愿者还兼任村内网格员一职,在疫情防控、厕所革命、矛盾化解等方面,均能看到南大德号志愿者和网格员身影,2021年9月,在志愿者集体捐款和参与施工下,村内修建通村路2公里,大大满足了群众出行需求。2021年暴雪,志愿者第一时间全员出动,出动铲车10余辆,50余人帮助每一户农户庭院清理积雪,组织铲车为张申等3户牧铺开道,及时转移了200多只羊,保证了群众财产安全。2022年5月,村民常云龙家11岁孩子以外手臂受伤严重,夫妻二人带领孩子去外地医治,家中300亩地无法及时耕种。紧急时刻27名志愿者自发出人出车,帮助常云龙家在1天时间内将300亩地全部种完,并且帮助连接滴灌带浇水,减少了农户损失多达20万元以上。建立了快递收发室,做到24小时监控管理,村两委免费承揽快递代收业务,年内代收快递业务2.5万多件,未有一件丢失冒领,为群众节省开支5万余元。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得到了一致好评。
(四)党建+劳务输出,让就业“新”起来
南大德号嘎查每年外出务工人口近200余人,占全村常住人口20%左右,为了使务工人口能够高薪就业、技能就业,2020年在上级包联单位的支持下建立了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并与旗就业服务局对接,利用农闲季节培训了家政、电工、电焊工三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并辐射带动周边嘎查村和地区参加技能培训240人,通过资格鉴定获得技能认定证书183人,极大拓宽了务工人口就业渠道,使得能够高薪就业、技能就业,为南大德号及周边村民特别是妇女人群的劳务输出增加了极大的含金量。例如,南大德号嘎查村民宝洪军通过培训获得焊工资格证书后到北京从事建筑工作,月工资收入达到了8000元。
4_1_南大德号嘎查党建+助力乡村振兴(2)(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