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核心提示】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运用好系统观念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思想方法,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方法论基础上,既有内在联系,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彰显了系统观念,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运用好系统观念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廓清前进方向
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其内在要求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它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也体现着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深度。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战略思维,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指出“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问题上,要注重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和谋划,以战略思维开创改革工作的新局面。一是明确战略定位,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科学性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新时代条件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二是把握战略趋势,正确认识并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明确了深化改革的定位、路径以及机遇挑战,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三是要善于统筹兼顾,站在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相结合,善于把局部放在全局之中去把握,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相结合。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涵养政治定力
历史思维,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将特定事物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考量,以此把握事物发展基本规律和趋势,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历史思维运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集中体现在重视学习和总结运用历史经验、善于从历史规律中寻找改革的方向和道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学习历史,多次强调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征程上,我们要学会运用历史眼光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制定可行方案、做好现实工作。任何改革都有一定历史局限性和路径依赖性,如何汲取更多智慧养分让改革举措切合初衷、体现使命,需要将眼光拉回到历史场景中,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把握规律、认清趋势,提升改革举措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改革具有系统性,它不是对过去的割裂,而是在渐进过程中追求进一步完善,要在遵循历史轨迹的前提下,寻求适应现代化治理要求的策略或方案。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化解各种矛盾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的内在要求是注重运用矛盾分析法,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辩证思维运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集中体现为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在实践中注重从问题入手,尤其要善于抓住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层次问题,认真思考、找出答案,推动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实践表明,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对辩证思维掌握和运用得越全面,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认识就会越深刻、行动上就会越自觉。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破解,有许多复杂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解决好这些难题、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特别需要确立辩证思维,以避免思维与行为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谋划总体布局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要求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去把握事物、思考问题。系统思维运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集中体现为全局意识和协同意识。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不再单纯追求某一指标的增长,而是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谋求各领域的协同推进。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再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都体现出极强的全局意识,系统思维贯穿始终。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谋划过程,是一个各方协商并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一方面,要通过对于改革效应的系统性考量,增强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最大范围集中民智、汇聚民意,增强改革举措的合理性。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注重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非常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创新性谋划,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创新了新的理论、形成了新的制度、发展了新的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思维,立足新时代、寻找新思路、解决新矛盾、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经济领域,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创新理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我国经济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以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领域改革;在政治领域,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党内治理制度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发扬党内民主;在文化领域,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建设现代传媒体系等一系列创新理论;在社会领域,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人民中心论、法德共治论等创新论断,实施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创新实践;在生态文明领域,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创新性论断,提出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在党的建设领域,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等重大创新理论,推动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并实现常态化。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无不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无不凸显了创新对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驱动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要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超越陈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境界。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基本依据
法治思维,是与人治思维、特权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一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并形成结论和决定的思想认识过程与活动。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来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改革来推进,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权大于法思维、管制思维以及简单命令思维。一方面,凡是重大改革措施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树立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努力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立改废释等多种途径,让改革与法治实现良性互动并形成合力。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界标底线
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树立底线思维,就是凡事要从坏处准备,积极主动应对,趋利避害,有守有为,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底线思维,他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政治领域,我们头脑必须清醒,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领域,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在民生领域,要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在生态文明领域,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党的建设领域,要防范并化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党员干部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等。总之,为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界标底线,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既要有敢为人先、勇于革新的创新精神,也要有防范风险、坚守底线、未雨绸缪的审慎态度,从最坏处着眼并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思想方法,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方法论基础上,既有内在联系,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彰显了系统观念,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运用好以上科学的思想方法,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