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镇党委安排,经镇“两委”座谈,征求村民代表意见,特制定今后三年规划。
一、红升村概况
红升村位于八仙筒镇政府所在地东北部,处于镇区,全村共有606户,1545口人,其中少数民族271户,645口人,满族28户,65口人,朝鲜族3户8口人,蒙古族240户572口人。村民居住分散且与镇内其他户杂居。总土地面积0.6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570亩,分布面积较大且不集中连片,变压器5台,机电井28眼,90%的耕地已实现节水灌溉配套。其中:经商大户13户,养殖大户1户,种养结合户20户,种植户100户、农工结合户200户、商农结合户86户、全户外出38户。现有劳动力803人,人均纯收入5000元,住房砖瓦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党员38名,村上由于一些个体户的高收入因素,致使发展不平衡,全村人均收入较高,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纯农户收入偏低,2014年打井6眼,高压1千米,低压2千米。55户159口人脱贫。2015上管灌1500亩,75户171口人脱贫。2016年购买50万元大型农机具,于2018年租赁给内蒙古北疆现代农业综合有限公司,每年租金6万元,当年给贫困户分红,以后租金归集体收入。2017年124户301口人,入股奈曼旗腾瑞肉牛养殖合作社,23户66口人,搞养殖种植。到2017年底,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2018年村委会鼓励有劳动力、资金的户,务工、经商。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上来,对没有劳动力、资金的户,支持搞庭院种植、养殖,使他们尽快的致富,逐步建成一个以养殖产业为主,多业并存的发展之路。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建设目标
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2000元,真正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小康社会。
四、 建设内容
(一)经济建设
1、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业,红升村位于镇内,位置优越,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完善的水利设施、肥沃的土壤,村民又有种植蔬菜和红干椒等高效的作物的技术,为此计划在五年期间,引进来一批适合我村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品种,完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申请和建设工作。
(1)大力发展麦茬复种蔬菜生产。一是把麦茬复种甘蓝、大葱、白菜、豆角、茄子等蔬菜种植为主攻方向。严格按着绿色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标准。狠抓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科学用药,力争提高蔬菜的品质,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品牌来。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和外地商户和蔬菜加工企业联系,与企业各作、发订单农业。每年复茬复种甘蓝100亩,大葱50亩,白菜50亩。
(2)发展具有特色的庭院经济,红升村村民具有种菜园、种果树、养花等习惯。八仙筒市场每年需大量的果蔬产品,鲜花等产品。把家庭妇女组织起来,在自家庭院内种植葡萄、苹果、桃等果树。绿化、美化用的盆花和优质绿色的蔬菜。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发展养殖业,立足红升村实际,在养殖业上我们以养牛、猪、羊为推荐重点。在养殖业上采取抓好龙头的方式。以仙牛养殖合作社、腾瑞肉牛养殖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养牛业,无能力发展养殖的户,鼓励产业补助资金入股养牛合作社,让村民变股东增加收入,对有能力的户,计划每年发展育肥牛户20户,每户年存栏牛50头,养羊专业户发展10户,每户年存栏羊20只。计划建养殖小区一处,把养殖户集中到小区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养殖业,使养殖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3、搞好劳务输出
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实现有组织输出,不断提高转移人群众的劳动技能。劳动力转移,从事非农业获得的务工收入,在红升村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三成,做好这一工作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有重大意义,统计分析这些年来劳务输出的情况,得出结论是:有组织的输出少,盲目流动的多,有一技之长的少,依靠出卖劳动力的多。输出人员层次低,工资水平不高,且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餐饮业的服务员、加工业等领域,保障低。今后三年,我们将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创造机会,积极地对有输出意愿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靠技术创造效益。同时,提倡就地输出,借助八仙筒镇输出系统的资源,有选择的组织输出,尽量地为他们创造获取高额劳动报酬的机会。
4、大力提升商贸流通业。红升村位于商贸中心之称八仙筒镇内,充分利用这地位优势,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计划每年发展20户搞经商,争取利用3年时间,实现60%的户经营非农业。逐步培育成,经商、运输建筑,装修等服务性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社会建设
1、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利用3年时间,完成全村的农用水电配套工作,通过节约水源,调整种植结构为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的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2、做好村屯建设,创建整洁优美的环境。抓住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努力营造绿树成荫,田园气息的美丽新农村。
3培育新农民。完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农牧业信息化平台作用,扩大教育覆盖面,使党员、团员、中青年农民均能受到良好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同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
(三)文化建设
千方百计地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广播等媒体手段,引导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每年安排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扶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把村民组建的老年秧歌队、老年艺术团扶持起来,向着市场化、专业化、团体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二要寓教于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格观、社会观、家庭和婚育观等。学会理智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类问题,把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三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评比表彰活动,打击赌博、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弘扬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科学致富等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建立精神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用这个长效机制立新除旧、惩恶扬善,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
(四)政治建设
严格按《村民组织法》办事,有重大事务问题,严格执行“532”工作法议事制度,让每个村民真正当家作主人。大力推行“四民主、三公开”,对村务、财务、党务及时的进行了公开。积极宣传城乡合作医疗、城乡养老保险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好中央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让每个村民都感受党的温暖。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工作,把我村建设成“平安新农村”。
(五)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要利用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项目,大力植树造林。对村屯主要道路,庭院空闲地及周边进行绿化,努力营造绿树成荫,田园气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的果园、农田、庭院都可以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我们可以将果园、小菜园的地分块租给城里人,让他们工作之余,可以体验农村的生活。我们还可以办些赏花、采摘节之类的活动。这样即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让游览休闲的人们对农村的见闻有所了解。努力建设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