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旗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伴随持续性降雨,高温、高湿环境易造成牛羊寄生虫滋生问题。为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通过总结关键技术要点,提出科学防控切断牛羊寄生虫病感染链等建议如下。
雨季牧草生长旺盛,为牛羊放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高湿,高温环境也为寄生虫滋生创造了适宜条件。寄生虫不仅会传播多种疾病,导致牛羊消瘦,产奶量骤降,严重时还会引发群体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需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牛羊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雨季环境为寄生虫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1.湿度与温度适宜:降雨量增加导致牧场积水,使得吸虫(如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一螺类大量繁殖;潮湿草地为蜱虫、蚊蝇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2.寄生虫卵存活时间延长:雨水冲刷使寄生虫卵扩散范围扩大,且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月。
二、科学防控切断感染链
1.放牧管理:规避高危区域以减少感染机会。
放牧场地选择:避免在低洼积水草地放牧,这些区域螺类、蜱虫密集,优先选择地势高燥的草地,雨后及时清理牧场积水。
放牧时间规划:肝片吸虫、线虫的中间宿主(螺类、虫卵)在晨露或雨后潮湿环境最活跃,待露水蒸发后再放牧可降低感染风险。
实行分区轮牧:定期对放牧区域、牛羊圈舍喷酒杀虫剂,杀灭环境中的寄生虫及虫卵,同一块牧场放牧后需休整3-4周。
2.药物驱虫:精准选药驱杀成虫及虫卵。
针对性用药:根据当地寄生虫种类及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药物。
把握驱虫频率:建议每季度驱虫1次,在由圈舍饲养到牧场放牧饲养前、后,均应驱虫1次,驱虫后及时清理牛羊粪便并堆积发酵,利用高温杀灭虫卵,避免二次污染。
注意用药方法:体外驱虫可采用药浴、喷洒;体内驱虫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投喂,避免过量。
3.粪便管理:消除虫卵减少感染来源。
粪便及时清理:定期清理圈舍和集中休息区的粪便,减少环境中虫卵/卵囊的污染。
粪便堆积发酵:将清理的粪便集中堆积进行生物热发酵,能有效杀死绝大多数寄生虫卵、幼虫和虫卵。
避免新鲜粪便施肥: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牛羊粪便严禁直接施用于牧草地或饲料地。
4.增强抵抗力:加强营养提升抗虫能力。
保证饲料质量:雨季做好草料的防雨防潮通风除湿,防止霉变;合理补充精饲料和矿物质,增强牛羊免疫力。
提供清洁饮水:避免牛羊饮用低洼处的污水,在牧场设置专用饮水槽,定期清洗消毒,保证饮水清洁。
观察牛羊状态:每天检查牛羊是否有异常,如被毛粗乱、消瘦、腹泻、贫血等,可能为寄生虫感染的信号,一经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5.应急处理:个体治疗及全群防控。
若发现牛羊感染寄生虫病,需立即采取措施,并进行对症治疗。
隔离病畜:将患病牛羊与健康群体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全群防控:病畜治疗的同时,对同群牛羊进行紧急驱虫,彻底清理圈舍并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三、防控结合,筑牢雨季“健康防线” 雨季寄生虫病防控的核心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科学放牧、精准驱虫、加强营养等措施,既能减少寄生虫感染机会,又能提升牛羊抵抗力。定期观察、及时处理是关键,一旦发现异常切勿拖延,才能有效降低雨季放牧时寄生虫对牛羊的侵害,为养殖效益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