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林场建设发展水平,学习先进地区在生态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奈曼旗委党校和敖汉旗委党校的精心组织下,7月31日,新镇国有林场全体干部职工赴敖汉旗开展专题考察学习活动,通过“走出去”拓思路、学方法,为林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十二连山现场教学:感悟生态治理的“敖汉智慧”
在三十二连山的生态画卷前,党校教师讲述了敖汉旗各族人民几十年如一日“一镐一锹”的生态建设历程——从沙化荒地到郁郁葱葱,背后是“生态优先”理念融入血脉的执着,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学员们漫步在山间步道,既能看到精心规划的梯田、林地,也能发现隐藏其间的蓄水池、灌溉渠,这些细节无声诉说着当地人用双手与自然抗争,向荒坡要绿意的故事。站在观景台远眺,三十二连山连成的绿色屏障,不仅是生态改善的见证,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通过聆听讲解,让林场的所有人明白:这种从“荒”到“绿”的蜕变,是敖汉干部群众一代又一代人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小米博物馆探访:触摸农耕文明中的生态密码
在敖汉旗小米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化与生态农业发展脉络。从远古先民培育小米的智慧,到如今“绿色、有机、生态”的种植理念,特别是当地在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推动小米产业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引发了干部职工的深入思考。敖汉将特色农业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我场探索“林业+”多元产业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将更加注重林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保护中探索多元价值,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
此次专题考察学习活动,是新镇国有林场拓宽发展视野、提升履职能力的重要举措。今后林场将结合实际,认真总结先进经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生态保护修复、林业产业培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推动林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辖区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贡献林场力量。
学员心得
新镇林场副场长高志华:参加此次考察学习,我收获颇丰。三十二连山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成就震撼人心。敖汉旗历届旗委旗政府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在原有树木不足5%的3.2万亩险峻山地上全部栽种上了树木,一举逆转生态环境状况,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现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哲理所在。敖汉旗小米博物馆是敖汉旗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让我们看到了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奈曼旗人民要立足本地实际,追根溯源,深挖文化特色,千方百计讲好奈曼故事,树立我们的品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新镇林场产业办主任李焕金:参观完三十二连山与小米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两处地方,一个代表着敖汉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一个展现了敖汉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作为林业人,我们更应当像敖汉人一样,树立坚定的信念,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同时,我们也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新镇林场党建办主任杨雪梅:两处参观地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却都传递着“敬畏自然、实干担当、传承创新”的精神内核,让我对党员干部的生态使命、岗位责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三十二连山的实践证明,生态治理没有“奇迹”,只有“实干”——就像我们林场护林防火、植树造林,同样需要党员带头冲在前面,用“钉钉子”精神解决难题,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守护好每一片林海。走进小米博物馆,让我看到了“一粒小米”背后的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这份“守正创新”的精神,我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不是“守摊子”,而是要在传承中谋发展。我们林场也不能只满足于“看住树”,更要思考如何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新镇林场林长制办公室职员朱彤彤:此次考察学习,让我对敖汉旗有了全新的认识。踏入三十二连山,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梯田环绕,绿树成荫。我深刻感受到了敖汉人民在生态建设方面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上,敖汉小米博物馆是一个成功范例,它将深厚的农耕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启示我们,在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时,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找到文化与产业的契合点,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新镇林场技术室职员郎明前:此次前往敖汉旗萨力巴乡三十二连山和新惠镇小米博物馆参观学习,所见所闻让我深受触动。站在三十二连山的观景台远眺,我看到了层层叠叠的梯田与郁郁葱葱的植被,这是当地干部群众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让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走进小米博物馆,仿佛穿越了一部敖汉小米的“进化史”。敖汉旗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把小米从“温饱作物”打造成“富民产业”,其背后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珍视与创新。这启示我们林场在推进产业发展时,也应挖掘本地的生态文化、林场文化资源,比如将林场的造林绿化、护林故事融入产业开发,让产品有“故事”、有“温度”,让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