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八仙筒镇:玉米地里“飞防”忙 农业尽显“科技范”

发布日期:2025-07-18 浏览次数: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八仙筒镇坚持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变,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效率飙升:从人工奔波到无人机“代劳”

“你瞅瞅这效率,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地头的村民李兆龙望着无人机忙碌的身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他算起了一笔明白账:“过去雇人打药,一亩地光工钱就得30块,几个人忙活一整天也顶多管几十亩。现在这无人机,一天轻轻松松就能覆盖500亩,每亩成本才3块钱,不光成本降了九成,咱还能腾出功夫干别的活儿。”话语间,满是对科技赋能农业的赞叹。

如今,八仙筒镇已有7万余亩农田享受到“飞防”服务,30余台无人机在各嘎查村的玉米地、农田间常态化作业,曾经的“新鲜事”已成农业生产的“常规操作”。

绿色升级:精准控药让农田更“健康”

无人机“飞防”的“科技范”,更体现在对绿色农业的助力上。福国农资店的刘振海和王兴旺,2021年通过专业培训拿到无人机操作证书后,成了当地首批“飞防”技术员。他们操控的无人机能精准控制药剂用量,既避免了人工喷施时的浪费,又减少了农药残留对土壤的影响。

“以前人工打药没个准头,药多了烧苗、污染地,药少了不管用;现在无人机按株按垄精准喷,地里的农药味儿小了,土壤也更‘有劲儿’了。”刘振海的话,道出了“飞防”如何让“绿色防控”从理念变成了看得见的实效,也让农业生产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标准”。

人才接力:“新农人”玩转“新装备”

“飞防”能在田间普及,离不开懂技术的“新农人”。八仙筒镇农资销售店主动牵头,开展无人机操作培训,从理论知识到实操技巧手把手教学。像刘振海、王兴旺这样通过考核拿到证书的“飞手”,全镇已有30余名,他们带着无人机走村串户,让“科技范”的服务触达每一片农田。

这股学技术、用科技的热潮,正是当地农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除了无人机“飞防”,八仙筒镇还推进了10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装上北斗导航、水肥管理一体化……从玉米播种到后期管护,科技元素已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链条,让“科技范”成为现代农业的鲜明标签。

玉米地里的“飞防”忙碌身影,是八仙筒镇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当地农业正从“看天吃饭”向“科技护航”转变,在充满“科技范”的发展道路上,朝着更高质、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向稳步迈进。

下一步,八仙筒镇将持续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深化农业科技应用,让无人机"飞防"这样的创新实践延伸至更多领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开辟新路径,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科技赋能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暂无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