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筒镇的乡村大地上,处处跃动着发展的脉搏与文明的光影。全国文明村曼楚克庙村的果蔬棚里藏着“甜蜜事业”,黎明村的变压器增容工程里浸着“惠民初心”—— 两束亮眼的乡村图景,都源自同一股力量:党建引领下,产业硕果持续反哺村民,让发展红利真正流淌在乡野间。
近日,曼楚克庙村的民族团结厅里暖意融融,一袋袋新鲜饱满的西红柿被有序分发到村民手中。“这是咱自己棚里种的,人口多的多拿点,大家别客气!”村干部的吆喝声里满是自豪,村民们手捧果实,笑容格外灿烂。这既是村里设施农业丰收后给常住村民的“暖心福利”,更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出的甜蜜果实。
作为全国文明村,曼楚克庙村的发展密码藏在“产业”与“文明”的双轮驱动里。近年来,村党支部主动作为,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土地流转,牵头成立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通过规模化种植西红柿、茄子、蓝莓等果蔬大棚,让土地“活”了起来。村集体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村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挣薪金,实现了“一地生两金”的多重增收,大棚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集体经济“增收棚”、村民致富“幸福棚”。
在鼓起群众“钱袋子”的同时,曼楚克庙村从未放松“精神家园”建设。连续十三年举办的村庆活动凝聚人心,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为乡村发展注入深厚精神动力。此次向村民免费派发新鲜果蔬,正是集体经济反哺群众的生动实践,既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更以“自己的产业自己建、自己的果实自己享”的共识,为“全国文明村”增添了温暖底色。
黎明村同样以党建为引领激活发展动能,村党支部牵头盘活土地资源,在推动集体增收后,将发展成果精准投向民生改善——针对灌溉旺季变压器容量不足、农田浇水难的问题,利用集体经济增容机电井便是关键举措。施工队高效推进工程,村民们也主动搭把手,眼看着新变压器马上就能投入使用,村民们的赞叹里满是获得感。这场惠民工程,既解了农耕生产的燃眉之急,更让“产业兴村、服务惠民”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发展成果真正浸润民心。
从曼楚克庙村的果蔬飘香到黎明村的清泉润田,八仙筒镇用“党建红”领航,让产业结出富民的“甜果”,让反哺育出民生的“暖果”。这片土地上的实践证明,当党组织的力量深扎乡土,当发展红利不断惠及村民,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愈发鲜活动人,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长出幸福与希望。
下一步,八仙筒镇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产业发展的成果更直接、更实在地惠及每一位村民,不断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