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视力健康是家长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如今,市场上众多视力矫正机构打着各种诱人的旗号,让家长们心动不已。然而,这些机构真的如宣传所说那般神奇有效吗?近期,我院审结的一起视力矫正机构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揭开了这背后的重重迷雾。
一、“7天摘镜”的诱人承诺
案涉视力矫正机构,就位于小学附近,位置可谓“得天独厚”,来往的学生和家长众多。机构店铺外,悬挂着醒目的宣传标语:“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7天摘镜”,这样的宣传语,对于深受孩子近视问题困扰的家长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很多家长怀着满心的期待,把孩子送进了这家机构,希望能帮助孩子摆脱近视的烦恼。
原告家长也是其中之一,在看到宣传后,立即与该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并支付了高额费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训练,孩子的视力不降反增。家长这才发现,自己掉进了虚假宣传的陷阱。
二、虚假宣传,无视禁令
事实上,早在这起案件发生之前,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中就已明令禁止在近视矫正宣传中使用类似“治愈”“恢复”等误导性词汇,央视新闻等媒体也多次公开曝光此类虚假宣传行为。但案涉矫正机构却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持续进行虚假宣传和违规经营。
他们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法律和监管的漠视,更是对孩子们视力健康权益的严重侵害。孩子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错误的矫正方法不仅无法改善视力,还可能导致近视度数加深,甚至引发其他眼部问题。
三、三倍赔偿,法律亮剑
我院经审理查明,该视力矫正机构在宣传过程中,存在多处虚假内容,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其行为已构成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判决该机构退还原告全部服务费用,并给予三倍赔偿。这一判决,不仅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力维护,更是对视力矫正行业乱象的严厉警告。
四、司法建议,多方联动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此类虚假宣传行为,维护儿童视力健康权益,法院在审结案件后,还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发布了司法建议。建议各部门加强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打击近视防控领域的虚假宣传行为。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周边视力矫正机构的排查和管理,向学生和家长普及科学的近视防控知识,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视力矫正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虚假宣传、违规经营等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卫生健康部门则需加强对视力矫正行业的技术指导和规范,确保相关服务符合科学标准。
五、擦亮双眼,科学防控
国家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领域乱象频发,严重误导近视青少年和家长,威胁青少年视力健康,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问题广受社会关注。近视与眼轴变长、屈光变化等因素有关,具有不可逆性,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除手术外近视不可治愈,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用眼、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预防、控制和减缓近视。家长同时也要理性看待近视防控产品和服务,避免受到虚假宣传的误导,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或经过相关部门认证的专业机构,遵循医生的建议,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守护他们的视力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通过法律的力量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清朗的视力矫正市场环境,让他们的世界更加“睛”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