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八仙筒镇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创新践行“党委走在产业链前、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群众嵌在产业链中”工作路径,纵深推进“富路‘筒’行”党建联盟工程,通过组织链、人才链、利益链“三链融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组织链嵌入产业链,筑牢振兴根基
八仙筒镇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按照“1+44+X”模式,即1个镇党委统领44个嘎查村党组织,与企业、合作社结对共建,成立党建联盟,建立“镇级统筹、村级协同、企业参与、村民获益”的“共富党建联盟”体系。紧扣“设施大棚规模化、传统农业现代化、肉牛交易规模化、庭院经济特色化”发展布局,深入践行“党委走在产业链前、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群众嵌在产业链中”的工作思路。
目前全镇9个党支部建设农业设施大棚179栋,通过党建引领,确保各嘎查村发展方向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形成 “跨村域土地整合+集约化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的“飞地抱团”模式,打破村域界限,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
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激活内生动力
八仙筒镇坚持“产才融合”理念,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一方面,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产业带头人中的优秀分子吸纳进党员队伍。近年来,从本土企业家、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青年、技术能手中精心遴选百余名优秀人才纳入“八仙筒乡土人才库”,让“田专家”、“土秀才”在产业链上发光发热。另一方面,强化技能培训赋能,围绕玉米高产种植、红干椒标准化生产、肉牛科学饲养、电商营销等关键环节,联合市旗技术推广部门,常态化开展精准化、实战化培训,年均培训农民党员和产业骨干千余人次。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技术骨干传帮带、合作社联农带农,有效提升了产业科技含量和群众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内生动力。
利益链联结产业链,共享发展成果
推行联农带农帮扶机制,确保群众深度融入产业链并共享发展红利。土地流转农户获得稳定的“租金+分红”双重收益,并解放劳动力约1800人实现务工增收;振远农业公司提供季节性岗位1.18万人次,带动增收180万元;发展庭院红干椒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4500元;设施农业带动9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17.2万元;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提供社会化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约15%,“党建红”引领“共同富”的成效全面显现。
下一步,八仙筒镇将持续深化“党建红+产业旺+农民富”,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通过内引外联,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绘就八仙筒镇乡村和美新画卷。